【重磅快評】全臺九成變成「其餘人口」 民進黨的走火入魔
行政院官網的國情介紹,將設有戶籍的最大族羣由漢人改爲「其餘人口」,引發質疑。行政院解釋,是爲促進族羣平權配合進行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圖/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裡近日悄悄將臺灣逾96%的「漢人」族羣,改稱爲「其餘人口」。官方解釋是配合監察委員鴻義章的建議,旨在消除「漢番兩大族羣壁壘分明」的描述,促進族羣平權,並非出於政治考量。別說相信這話的人有多少,若爲促進族羣平權,結果是搞到9成以上的人都變成「其餘人」,難怪網路要嘲諷,下一步恐從其餘人變成「多餘人」。
儘管行政院強調無政治考量,但恰逢臺灣內部政治氛圍高度敏感,難免讓外界認爲政院此舉更偏向是「認知作戰」,嫌「去中化」還不夠,要進一步「去漢化」。
國情簡介作爲政府對外展示臺灣基本人口結構的重要文件,應當清楚呈現族羣比率與組成。將96%的漢人族羣統稱爲「其餘人口」,使外界難以瞭解臺灣的真實族羣結構,降低資訊的透明度與準確性,對國際社會及國內民衆認識臺灣造成困擾。
官方解釋指漢人內部無法細分族羣身分登記,故改用「其餘人口」。然而,這種做法忽視了漢人內部閩南、客家及其他族羣的文化差異與歷史背景,也未能反映族羣融合與認同演變的複雜性,反而以行政便利爲由,簡化族羣分類,導致族羣議題被過度簡化。
行政院此番調整雖以促進族羣平權爲名,卻在實務操作與社會效果上存在爭議。族羣認同是臺灣多元社會的重要基石,政府應在尊重歷史與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謹慎處理族羣分類與表述,避免因政治考量或行政簡化而損害族羣尊嚴與社會和諧。
而從教育課綱的中國史淡化、地圖上「中國」字樣的消退、再到外交場合中對「漢文化」的迴避,如今連人口分類中「漢人」二字也遭除名,這一連串操作恐非巧合,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去漢化運動。它以多元之名,行文化排除之實。
「去中化」本質上是一場對國族認同的重組,目的在淡化與中國的文化連結。但如今,這條路走到更深一層的「去漢化」,不只是去掉「中國」,連「漢」的存在也要變得隱形。在這種語境裡,「漢人」從主體位置被推落,成爲政策文本中的匿名「其餘」。
民衆不得不問:爲何佔臺灣九成以上的人口,反而失去明確稱謂?它的本質,不是多元,而是排除;不是尊重差異,而是消解主體。
且「漢人」這個詞,不只是一種族羣分類,它是歷史的印記,是文化、血緣、語言、習俗與社會構成的集合體。將漢人統統改稱「其餘」,等同於將主體變成模糊的背景。
國家一旦能決定誰可以被命名、誰不該被說出,那麼它便擁有了對歷史與記憶的主控權。「其餘」的使用,是權力的一種再分配,意即讓你存在,卻不讓你有名字。
行政院若真是像它再三強調的尊重多元,應讓每個羣體都有清楚的命名與定位,而不是將九成人口打成一團難以辨識的「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