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美國的晶片大夢與臺灣「美積電」噩夢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直言,爲了國安,不可再依賴遠在9500英里外的臺灣,再度受到關注。路透
臺灣再被美國盯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財政部長貝森特最近輪番提出,世界上99%的高階晶片在臺灣生產,對美國是嚴重的國家安全風險。說這話背後的含意自然是要索求更多,在持續對臺談判時施壓,先不說20%的「暫時」性對等關稅還有沒有調降的可能,美方恐不會滿足於臺積電已宣佈的投資而已。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直言,爲了國安,不可再依賴遠在9500英里外的臺灣。畢竟,全球九成以上先進晶片產能仍掌握在臺灣手中。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美國時間27日表示,世界上99%的高階晶片在臺灣生產是嚴重的國家安全風險,風險程度是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從未見過的;貝森特說,川普政府必須爲美國的經濟去風險化。
晶片是21世紀各大強權爭奪的戰略物資。美國若要壓制中國,勢必得重振半導體霸業。然而問題在於,美國昔日最驕傲的晶片巨人—英特爾,如今已風光不再,市值僅剩千億美元,不僅落後輝達與超微,甚至連全球前十五大晶片公司都排不上。這家曾象徵美國科技榮光的企業,如今只能仰賴補貼與保護苟延殘喘,川普政府甚至不諱言考慮將其「準國有化」。
不只英特爾,相較於拜登政府透過《晶片法》以鉅額補貼吸引大廠赴美設廠,川普政府似乎走得更進一步:補助不如干脆換股權。儘管臺積電執行長魏哲家日前表示,美方已表明未打算用補貼換股權來入股臺積,國人憂心「臺積電變美積電」暫時是虛驚一場,但不代表就可高枕無憂。
臺積電眼前的挑戰空前嚴峻:首先,美方可能要求持續加碼投資;其次,要求先進製程加速在美落地,以縮小與臺灣的差距;最後,甚至可能以「合作」之名,實則扶植英特爾,或由政府直接持股。連前經濟部長郭智輝都坦言,確實擔心「臺積電變美積電」。然而他聲稱「美國若入股需經投審會審查」,此一說法蒼白無力,難以令人信服。真正的問題在於,賴政府是否有膽量在關鍵時刻對華府說「不」。
賴清德總統提出「民主晶片供應鏈」的願景,盼能與理念相近國家共構合作藍圖。然而現實是,美國要的並非「合作」而是「掌控」。就算臺積電把產能移往美國,也難以填補川普的焦慮。當晶片被視爲國家戰略物資,美國半導體復興的腳步只會愈走愈快,甚至超乎我們想像。
在國家戰略與企業存亡的交鋒中,臺積電被迫站上火線。它此刻最重要的課題,不僅是守住股權,更要牢牢掌握國際談判的籌碼。在這盤大棋局中,臺積電的每一步都須審慎觀察三星與英特爾的動向,謀定而後動。更該學習輝達黃仁勳與超微蘇姿豐的政治手腕,懂得入「宮」獻策,並以美國利益爲論述框架,說服川普,而非正面硬碰。
若臺灣缺乏自主佈局,恐只能在美國的大夢與自身的噩夢之間,失去選擇權。國人與其寄望於言辭蒼白的賴政府,不如相信臺積電憑藉專業與籌碼,或許更能在川普的商人邏輯裡,找到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