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賴總統宣示「臺灣之盾」與不對稱建軍背道而馳?

雙十國慶賴清德總統發表國慶談話,宣示將加速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嚴密防空系統。 記者許正宏/攝影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大典上致詞,充滿瑣碎數字,令人留下記憶的程度,還不如立法院長韓國瑜。第二天各報的頭條,紛紛以總統宣示將提出國防特別預算,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Dome),建構嚴密防空系統。顯然是半小時演說中,爲數不多的亮點。

在此之前,軍方各式文書或發言中,從未出現過「臺灣之盾」一詞,只有在國慶前幾天,政府高層再度施展找駐臺外媒記者放話的「出口轉內銷」方式,提即將仿效以色列「鐵穹」或美國川普政府的「金穹」的風聲。果然總統話剛講完,立刻有論者質疑,此舉「橫空出世」。面對批評,府方與軍方都強調,這是既定的持續政策。

雖然「臺灣之盾」是賴總統新發明的口號,不過建軍究竟是要花錢更要花時間的事情,從政府預算書、重要官員發言、媒體報導等公開資訊可看出,近年國軍的確持續強化防空飛彈兵力的比重:例如愛國者與天弓飛彈都要增到四個營,其中愛國者增購的第四營,將使用射程加長的PAC-3 MSE飛彈,強化攔截飛彈能力;天弓家族則將迎來接戰高度等於美軍THAAD或以色列箭矢二型飛彈的「強弓」飛彈加入。另外在中短程防空方面,美軍NASAMS將大量引進,相信將是年底新編特別預算的重要項目。此外,將各種防空飛彈系統資訊整合的IBCS(綜合防空暨飛彈防禦戰鬥指揮系統),預計也將購入,藉以提升聯合接戰的能力。

上述這些項目,許多已經進行多年,如愛國者三型飛彈的採購,預算甚至早在扁政府末期的96年就已開始編列。總統府或國安會的幕僚,顯然是看到以色列與美國都提出名爲Dome的計劃,因此決定將我國的相關建軍項目,也稱爲Dome,凡事加上「臺灣」,更是綠色執政下不可免。民衆聽到總統的演講,很容易覺得:一旦臺灣之盾建立起來,大家就不必擔心敵方飛彈或航空器的闖入攻擊。

然而就技術面來說,包括美國、以色列在內,所謂的Dome也無法在全國上空撐起一面屋頂。由於反飛彈體系能夠接戰的角度非常有限,只能夠挑選最具備要害性的軍經設施,列爲防禦範圍。其他地帶即使有居民,也可能並不在保護傘範圍內。換言之,飛彈防衛體系多個小範圍的保護區,兵力增加可以使保護區的數目愈來愈多,但這些星羅棋佈的防禦點,距離真正「庇廕」整大片土地,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造成如此原因,一方面是技術問題,二方面更重要的是成本。因爲要能攔截擊毀以高馬赫數下墜的敵人飛彈,我方飛彈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其科技水平遠遠高於遭攔截的敵方飛彈。因此飛彈陣地都被設定,只有判斷敵飛彈將命中我方極度要害位置時,我方纔會發射飛彈攔截。如果欲判敵方目標點不在此範圍之內,就只能坐視其擊中地面,導致傷亡損失。

此時進一步衍生的問題是:兩岸量體懸殊,中共近廿餘年來更以驚人速度擴軍,以共軍的規模,我方自知不可能硬碰硬,因此多年來始終強調不對稱建軍,標榜能夠四兩撥千斤。然而將建軍重點放在「臺灣之盾」,顯然是背道而馳,因爲盾本身對敵人無法構成任何威脅,建盾所需的成本,很可能是「攻臺之矛」成本的數十倍。不管最後臺灣之盾有無機會在戰場上驗證其防禦威力,在此之前,恐怕早就先被財務壓力給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