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當學費成為壓垮年輕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臺中一名清寒大學生因無力繳交學雜費,申請休學遭拒,最終選擇跳樓輕生。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學校是按照法規收取,但未檢視學生先前的中低收入戶身份,才漏接學生,已請學校亡羊補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中一名清寒大學生,因無力繳交一萬八千元學雜費,申請休學遭拒,最終選擇跳樓輕生,留下一支手機給弟弟,並要弟弟拿去變現。事後,校方以「橫向聯繫不夠」作爲迴應, 教育部也只說要學校亡羊補牢。面對一條生命,輕描淡寫的迴應,冷靜得近乎殘酷,我們要問:在強調「教育平權」的今天,教育制度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按照現行多數大學規定,學生欲辦理休學,必須先繳清學雜費。此一規範的出發點,是爲防止學生惡意拖欠學費或逃避繳費責任。然而,制度若一體適用、不設彈性,最終只會懲罰那些最需要被幫助的人。
對清寒學生而言,「繳不出學雜費」正是他們申請休學的原因。若規定仍要求「先繳清再休學」,等於讓他們陷入無解循環:既無力繳費、又不能離開。對一些情緒脆弱或長期壓力累積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困境可能成爲壓垮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
教育部的助學機制與學貸制度雖在紙上完善,但實際操作門檻高、程序複雜、時限僵硬。對家庭資源薄弱的學生來說,任何一份文件、一個擔保人,甚至一筆交通費,都可能成爲阻礙。制度的設計假設每個學生都能理性應對,卻忽略貧窮往往使人喪失選擇的能力。
校方的「橫向聯繫不夠」,其實揭露出教育體系長期存在的結構性斷層。在許多大專院校內,導師、學務、輔導、行政各自爲政,缺乏資訊共享與即時通報機制。當學生出現異常行爲或經濟困難時,往往沒有單位負責主動追蹤。輔導室成了被動受理的單位,只有在學生明確開口求助時纔會啓動,但貧困學生有時怯於求助。
教育現場長期被行政流程取代情感連結。教師與輔導人員常被文書壓力淹沒,難以投入細膩的關懷。學校制度化的冷靜與中立,反而讓溫度盡失。這不僅是校方的問題,更是整個教育行政文化的警訊。
加上少子化衝擊下,許多私校面臨嚴重財務壓力,依賴學費維持營運。當教育必須自負盈虧,校方對每一筆學費的態度自然保守甚至僵硬。「依法辦理」、「不得例外」的背後,是校方對財務風險與審計責任的恐懼。當教育管理被財務邏輯綁架,學生的生命就不再被視爲主體,而淪爲平衡預算的一個個數字。
改革至少可從三方面着手,包括一、放寬休學規定:教育部應明訂彈性機制,允許經濟困難學生先休學後補繳學費,並由學校設立「緊急助學基金」協助有困難的學生度過難關。二、建立預警系統:強化導師、學務、輔導間的資訊整合,設置弱勢學生「早期預警通報機制」,避免孤立學生被忽視。三、高教財政重構:增加對私校公共補助,使教育能脫離單純的市場依賴,迴歸社會責任的本質。
當一名年輕人爲了一萬八千元而放棄生命,這不只是個人的悲劇,而是制度的失靈。每當悲劇發生,輿論譴責、主管機關開會、學校檢討、輔導室改進,但若制度不改,悲劇恐會重演,社會安全網仍是接不住清寒學生,陽光也照不進墜落的角落。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