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錯失搶救時機後崩壩難免

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形成後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做導流、溢流的努力,危機明顯減緩。圖/林業署花蓮分署提供

短短半個月,花蓮兩起堰塞湖災變,兩相對照,凸顯過往對於天災的應對疏忽。還在善後的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溢流的處理,看得出力圖矯正前起馬太鞍潰堤應對不當的疏失,但燕子口堰塞湖量體太小,僅及馬太鞍的百分之0.2,且人員、機具到災變現場可及性較佳,儘管順利化解溢流危機,但馬太鞍堰塞湖的巨型災變,能借鏡燕子口堰塞湖的善後經驗恐有限。

今天清晨起燕子口堰塞湖已穿越靳珩隧道出東口後溢流回立霧溪,可預見的危機明顯減緩,雖仍維持高水位,但今天起的導水及壩體降挖工程將能降低溢流風險;如果接續風神臺風帶來的雨量不是太大,應能緩解兩座堰塞湖的溢流危機;若不幸颱風環流與東北風共伴,花蓮雨量驚人,後果就難料了。

燕子口堰塞湖的處理確實矯正了馬太鞍貽誤時機的錯誤。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形成後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做導流、溢流的努力,對比馬太鞍位處海拔一千公尺高山深谷中,連抵達現場的地圖、地形圖都沒有,甚至參考部落原住民的地理用詞,纔可能在九月二十三日堰塞湖潰堤後派出特遣隊試圖前進現場,但仍足足走了五天才看到堰塞湖。

馬太鞍溪上游原始林七月二十日發生山崩,七月二十六日出現堰塞湖,兩個月後堰塞湖潰堤;其實堰塞湖出現不久就發現土砂壩體出現隙縫,之後滲流,隨即隙縫擴大爲管流,再來是以黏土爲主的壩體吸水後出現滑動;隨着堰塞湖浸泡地下水位上升,壩體黏土逐漸爆出,甚至整塊噴出;現況回溯,壩體只有小隙縫時還能修補,到九月時崩壩危機愈發顯著,已無工程彌補空間。

不止防災工程蹉跎補救時機後果嚴重,就連生活周遭的食安維繫也必須緊抓每個時刻,最近庶民美食大腸面線主角大腸無良食品供應商竟然以工業用雙氧水來漂白豬大腸,更可惡的是食安主管機關六月初接到檢舉,竟然遲延了四個月幾天前纔去蒐證;延遲四個月查察不法,大腸早就被消費者吃下肚;如此的行政怠惰根本視民衆健康爲無物。

怠惰、不在乎存在政府部門幾乎每個環節,只要沒曝光,就能繼續神隱爲惡,只有政府更積極任事才能保護人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