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AI內閣只會凌遲地方 一頭牛要剝幾層皮?

繼統刪地方一般性補助款、學校冷氣電費、捷運補助之後,中央昨天再通知地方取消行之有年的學校營養午餐補助,引來地方反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劃法修法後,行政院除了覆議、釋憲及猛扣地方補助,幾乎什麼事都不做。繼統刪地方一般性補助款、學校冷氣電費、捷運補助之後,昨天再傳出連學校營養午餐補助也不編了,美其名是地方有適足財源支應,但中央既不想釐清事權分配又不提修法版本,各部會競相東扣西減,對地方不斷凌遲,這是什麼AI內閣?

營養午餐國產標章可溯源食材獎勵金補助自2017年以來都由中央編列補助,一年約38億元,這次中央突然通知停發補助,再次讓地方措手不及,不獨藍營縣市,綠營縣市也跳腳。過去因未推動國產標章溯源食材政策,校園午餐亂象叢生,食材審查不易,南部即有國小校長叫苦,一旦補助被砍,日後恐怕廠商更無意願投標。

目前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等縣市的作法是先追加編列全額預算因應,避免學童權益受損,屏東縣教育處也表示將持續爭取中央補助;臺北市長蔣萬安再度當起領頭羊怒轟中央,到底給多少扣多少,事權責任都沒溝通,不該單方面恣意決定,應快召開事權會議,算是講出了地方的心聲。

其實,新版財劃法上路後,行政院的小動作還真不少。根據修法版本,中央政府須釋出財源約3753億元給地方,但中央卻極盡剋扣之能事,先砍一般性補助款,大筆一揮就是636億元;根據主計長陳淑姿的說法,當初曾考慮3方案,包含刪債息、刪一般性補助款或各刪一半,最終閣揆拍板刪一般性補助款。

行政院大刪一般性補助款主要是衝擊地方教育、社福及基礎建設的預算補助,以桃園市爲例,影響所及包括弱勢社福補助被砍11.4億元,教育補助被砍5.5億元,基礎設施則被砍3.6億元。直轄市尚且如此,財力欠佳的縣市更是無以爲繼,當然也波及綠營縣市,行政院感受強大後座力,才又改爲申請制,卻不免惹來黑箱疑慮。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卓榮泰既敢拍板統刪應給地方的法定預算,閣員們也競相跟進,先是經濟部先砍學校冷氣補助,率先在三月就行文縣市教育設施優惠電價迴歸地方,雲林縣長張麗善反彈,因爲這樣縣府要新增逾1.5億元支出;接着蔣萬安也發聲,指行政院風風火火推動班班有冷氣政策,「爲什麼裝完冷氣,電費要地方來出」。中央一紙公文,又要從地方口袋掏出至少59億元。

交通部也有樣學樣,即使已有公文爲憑,交通部竟一夕翻盤,答應補助臺中的42億元捷運補助砍到剩1.68億元,臺北市砍近60億元,新北市刪90億元補助,桃園減少83億元,高雄也縮水103億元,基隆也刪了11億元。光是這幾個縣市就扣減約388億元,要地方如何推動建設?交通部砍出心得,如果班班有冷氣都可以砍電費,難保下一步不會向TPASS、弱勢家庭教科書費、路燈電費補助下手?

卓內閣做事沒半撇,但刪減補助卻很在行,只是未依法。財劃法既已三讀公告,行政院再有意見,也應依法行事,再不然就再提修法版本,在此之前就應依修法版本行事。

荒唐的是,財劃法都公告半年了,中央早知公式有瑕疵,卻毫無作爲,只知扣減地方的錢,但事權分配的會議一次會也沒開,各部會隨心所欲,想到哪就扣到哪,把地方當成提款機,一頭牛不知要剝幾層皮,難道非要把地方逼到斷炊才善罷干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