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追數字亂象多! 學者:政府慢半拍 綠鬣蜥再10年也難清零

部分民衆質疑,人道處理恐拖慢綠鬣蜥的移除效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爲解決綠鬣蜥族羣持續擴張,林業保育署祭出獎勵措施,鼓勵團體和民衆協助獵捕,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批評,政府對外來入侵種反應太慢,且移除策略應該着重成果,而不是追逐數字,以目前臺灣現況,「再十年也難清零」。

陳添喜指出,綠鬣蜥的移除重點應在於有效控制野外族羣擴張,而非一味追求移除數量。現行以獎勵爲主的經濟誘因制度下,部分投機者傾向鎖定密度高、易捕捉的熱區,以快速累積移除數量換取報酬,卻忽略對新入侵地區的即時處理。

陳添喜建議,綠鬣蜥移除策略應強化分工制度,一般民衆可負責位置易達、捕捉相對容易的個體,並採「以量計酬」方式給予獎勵;至於密度低、移除難度高或新入侵區域,則應委託專業團隊處理,並採「點工計價」模式。此外,各縣市獎勵標準應統一,避免因補助金額不一導致移除者跨區捕捉等亂象。

臺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裴家騏表示,要達成清零目標,至少要捕捉八至九成的族羣,才能在未來五到十年間逐漸讓族羣凋零。但他也提醒,縱使獵捕達九成,剩餘的一成仍會持續繁殖,若移除速度不及繁殖速度,族羣數量反而可能不減反增。

爲掌握綠鬣蜥族羣出沒熱點,農業部「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系統」(App),增設綠鬣蜥專區,移除人員須拍照回傳捕獲地點與個體資訊,作爲領取獎勵金依據。

陳添喜批評,要求移除民衆必須拍照回傳、上網填報資料,可能移除一隻只花十分鐘,卻要花廿分鐘通報回傳,甚至部分民衆因不擅操作,可能返家後才請親友協助通報,定位不免失準。

林保署野生物管理科長邱國皓坦言,目前綠鬣蜥移除App系統仍處於適應階段,已透過多個平臺提供操作懶人包,供參與移除作業的團隊及民衆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