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高層否認 臺灣光復說法哪裡來?學者曝源自1944年官方文件
近期「臺灣光復」的說法,引起執政黨高層否認,更觸及兩岸關係敏感神經。美聯社
近期「臺灣光復」的說法,引起執政黨高層的否認,在社會上討論也極多,更觸及兩岸關係敏感神經,歷史學者指出,1945年10月25日這天被稱爲臺灣「光復」是依照1944年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公佈的《復原計劃綱要》,九一八事變前被割讓或租借給日本的地區爲「光復區」,包含臺灣。
長風基金會18日下午假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長風講座」,主題爲「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爭議」,由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劉維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主講。
劉維開從歷史層面梳理「光復」的脈絡。他指出,臺灣光復的歷史並不是那樣順暢,臺灣能重回中國版圖也並非一步到位,而是有個過程,從領導人開始,先設定爲國民革命的目標,正好碰到對日作戰,使這目標能有實現的機會,再到開羅會議後確定這可成爲事實,最後到抗戰勝利,臺灣才光復。當時領導國民革命的中國國民黨,其領導人的意志對於臺灣光復有着絕對的影響。
他歷數蔣中正在抗戰爆發前後的相關主張,如蔣中正九一八事變後就在日記中表示預計到民國卅一年(1942年)中秋節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此後多次有這樣的表述。此外還有當時國際局勢變遷,乃至於臺籍人士相關團體、政府的努力與準備,包含臺灣革命同盟會、臺灣義勇隊、臺灣調查委員會、中國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等的過程,凸顯臺灣光復歷經相當多的層面的鋪陳與準備。
他也指出,1945年10月25日這天被稱爲「臺灣光復」是依照1944年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公佈《復原計劃綱要》,復原計劃地區分爲「後方區」、「收復區」與「光復區」。九一八事變前被割讓或租借給日本的地區爲光復區,包含臺灣,「收復區」則是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佔領的區域(如華北、東北),
張登及則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分析。他指出,二戰後一直到今天,東亞的國際秩序相較於歐戰結束德國投降,其凝固程度較低,很多方面都有漏洞或者空隙存在。「未凝固的東亞國際秩序」基本上仍處於大國無戰爭的狀態,而「臺灣地位未定論」卡在這個無戰爭狀態中起伏。他也表示,「臺灣地位未定論是東亞戰後未凝固國際秩序的缺口之一」。
他爬梳二戰後歷年來未定論「贊成」側與「保留」側的相關說法,強調從歷史來看,「未定論是有起伏的」。同時,「未定論」本身並無獨立存在的法理因素與動力,而系東亞和戰未結束之產物。而在結構與秩序流動下,「未定論」將持續作用。
他分析金山和約秩序下,規範跟價值沒有共識,例如日本關於「是否戰敗」一直有爭論,這也涉及到「是否有侵略者」、「誰是戰勝者」的問題,如此一來,戰爭功過與東亞秩序的未定「就更深了」。
針對當前的臺灣地位未定論,張登及解析,華府保留未定論,有雙重(安全、法理)戰略模糊的效果,而北京否定「未定論」因其任爲金山和會完全無效,強調1949年的「國家繼承論」。臺北則是要反對北京的「完全繼承論」,且對於未定論有時是一種看法,有時是另外一種看法,「比較曖昧」,且「政府可能會希望保留未來主張獨立的法理空間」。
至於臺灣對待未定論的四種選項,則分別涉及「政權非法」、「兩岸互不隸屬」、「兩岸分治」等觀點。未定論所建構的臺灣史分斷點,則有四種,分別是1945年後「始終未定」、1991年國會改選後確定、1952年中日和約後確定、以及1943年乃至1945年後連續「沒有未定」。
而當前更大範圍的東亞未凝固國際秩序的系列「缺口」,張登及以一張地圖呈現,包含庫頁島南部、「高麗」、「滿州」、南海、琉球等地,他強調,這些全部都在權力分佈與地緣政治斷層線上,法理問題根源也都來自於金山和會。
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說,在光復節前一週舉辦這場本來沒有規劃的活動,是因爲幾個特定新聞,包含執政的民進黨秘書長不認爲有臺灣光復,美國在臺協會也說《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或者《舊金山和約》等重要歷史文件都並沒有決定臺灣的政治地位等。
演講後總結時,針對光復,江宜樺表示,現在的政治正確或當權者想要輕易把它抹殺掉,當成沒這回事,「這不是我們認同的做法」。因爲歷史畢竟有其走過的一些痕跡。同時,江宜樺還指,必須思考現在所提出來「臺灣地位未定論」,對我們將來究竟是有利還是不利?若不斷的強調我們是未定的,地位恐連託管地也不如。
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劉維開18日講述「光復」的過程與歷史意義。記者廖士鋒/攝影
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18日表示,在光復節前一週舉辦這場活動,是受到幾個特定新聞影響,包含民進黨秘書長、AIT相關說法。記者廖士鋒/攝影
臺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18日分析「臺灣地位未定論」。記者廖士鋒/攝影
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18日下午主持「長風講座」,主題爲「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爭議」,由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劉維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主講。記者廖士鋒/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