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遠征A2夏日“暴走”24小時,但人形機器人還是“兩歲的孩子”

8月17日至18日,智元遠征A2在上海開啓“夏日City Walk”24小時全自主行走作業挑戰。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向界面新聞介紹,這是業內首次公開24小時直播,全程無遙控、全自主避障與路徑規劃,在37℃高溫、夜間弱光等複雜條件下驗證穩定性與環境適應性。

據王闖介紹,這次挑戰的目的,是依託“熱插拔換電”,不停機快速補能,目標是讓人形機器人逐步替代室外高強度、易中暑等對人體有害的崗位。

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與感知學院副院長魏飛鳴表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在戶外場景的適配性是行業難點,遠征A2在步態算法、環境建模上的突破,尤其是多傳感器融合應對光照變化的技術,標誌着國內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真實場景的關鍵一步。”

智元機器人研發代表曹旭介紹,目前該機器人累計行走超3000小時,已通過數百小時連續運行測試,當前正推進720小時極限測試驗證穩定性。

直播挑戰結束當天,智元宣佈六款產品在其官網與京東上線開售,覆蓋遠征A2、靈犀X2、精靈G1、OmniHand靈巧手、四足D1與商清絕塵C5等。王闖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產品的發佈標誌着智元機器人從技術深耕階段全面邁入商業化落地新階段。

儘管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但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多位專家給出了對“具身智能現狀”的相對冷靜的畫像。

魏飛鳴告訴界面新聞,目前,人形機器人當下更像“兩歲的孩子”,這並非算力不足,而是算法與數據都還需要以更貼近世界模型的方式持續學習。

“人形機器人還需要‘家長’陪伴的學習期,機器人必須在真實環境中與人長期交互,才能形成穩定的世界表徵。”魏飛鳴說。

綜合幾位受訪者的觀點,當前困境更多在算法-數據閉環與場景泛化,而非單一硬件堆料,行業仍需通過真實場景長期交互,完善世界模型與知識表達。

上海創智學院導師,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印真告訴界面新聞,具身智能本體仍有顯著上升空間,尤其是驅動器輕量化、熱管理與能效優化。此外,在場景變換下的泛化能力仍易受衝擊,這需要更系統的真實數據與仿真數據共同支撐。

對此,王闖則以“連續作業穩定性”爲第一性指標,“先把可重複鏈路在受控場景跑通,再擴展到更復雜的戶外與跨空間任務,避免‘功能堆疊但地基未穩’。”

所以說,當前具身智能機器人已突破“能走”的瓶頸,但距離“走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遠征A2在夜間行走。圖片來源:智元

從技術底層邏輯看,人形機器人的進步始終依賴軟件算法與硬件系統的協同突破。

印真向界面新聞表示,不能把“本體”和“模型”割裂看待,本體的自由度、負載與穩定性決定了可表達的動作空間,模型的表徵與決策能力則決定了能否在動態世界中穩健遷移,二者必須共同遞進。

魏飛鳴則指出,行業需要在更大範圍內構建統一的數據表徵與接入方式,才能讓後端模型適應多源數據的融合,這並非一兩家公司可以獨立完成。

在商業化落地方面,目前呈現出“以點破面”的路徑,目前已落地的典型場景包括展廳講解、商業演藝、企業前臺接待等。

智元機器人市場專家孟彬健透露,其已中標中國移動訂單,將遠征A2用於企業大廳、營業廳接待,其強記憶能力和垂域知識可應對各類問題,未來或拓展至文娛商演、康養陪伴等更多場景。按照智元官方的介紹,其可記住1000張人臉、100萬條知識庫。

印真向界面新聞表示,人形機器人場景落地需滿足“降本增效”“危險替代”“體驗升級”三大核心需求,“目前展廳講解、4S店接待等已落地,酒店接待在探索中,未來3-5年人機協作的精密作業將成競爭焦點”。

儘管宏觀方向形成共識,技術路徑仍存在諸多“非共識”。

比如關於電池,機器人是否像汽車產業一樣產生分化、甚至直接跳躍到固態,業內並無定論。對此,王闖的態度偏工程務實,在人形減重壓力下,當前仍以高能量密度鋰電爲主,固態若能在安全與密度上帶來50%以上的提升,則可能積極採用。同時,電池並非整機成本大頭,性能提升可優先於價格敏感。

針對“大模型直接作爲具身智能底座”的討論,幾位專家並未給出定論。魏飛鳴強調數據仍不足、宜先在垂直場景構建知識模型並完善統一表徵、接入;王闖則指出所需數據規模與真機、仿真配比仍待工程驗證。

在魏飛鳴看來,目前業內的“非共識”未必是壞事,在具身智能發展的初始階段,多個技術流派並行演進,各走不同路徑,自主競爭的方式可以更好推動行業整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