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癌症講座婦癌病友真情告白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婦癌講座,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右1)、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呂建興(中)及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幸治(左1),介紹婦癌治療新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婦癌講座,介紹婦癌治療新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治療期間,化療副作用幾乎全都經歷過,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卵巢癌第四期病友小雅(化名)在癌症希望基金會於臺中舉辦的講座中,回憶與病魔搏鬥的歷程,盼以自身經驗鼓舞更多病友勇敢抗癌。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婦科癌症治療新時代,關鍵突破一次掌握」講座,邀請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呂建興、中國附醫婦產部主任葉聯舜、新竹馬偕婦癌學科主任張幸治,解析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最新治療趨勢,並安排病友現身分享抗癌歷程。
如今擔任癌症資源中心志工的小雅,自確診晚期卵巢癌後,歷經手術、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依然選擇積極面對生命挑戰。卵巢癌第三期病友萱萱(化名)則分享,自己接受過9次化療,因癌症轉移又進行二線化療與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在醫療團隊協助下,從過去因疼痛臥牀,到如今能外出逛街,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她笑說:「還能好好地活着,真好!」
呂建興指出,婦癌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晚期卵巢癌可透過基因檢測判斷是否適合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以延長存活期;HER2過度表現的新藥也爲治療帶來契機。他建議第三、四期病友應接受基因檢測,協助擬定治療策略。
葉聯舜提醒,子宮內膜癌早期常見徵兆爲異常出血,應及早就醫檢查。手術治療已從傳統開腹進展到微創,晚期或轉移患者除手術外,還有放療、化療、標靶與ADC等選擇。針對術後常見的淋巴水腫,他建議透過運動、擡腿、補充蛋白質及物理治療改善。
張幸治則指出,子宮頸癌多由HPV感染引起,建議透過定期抹片與接種HPV疫苗預防,最佳接種年齡爲45歲前,即使超過仍可依個人風險評估。他強調,正向心態對康復同樣關鍵。
基金會呼籲,癌後生活仍需專業與心理支持,將持續透過社工、護理師與各類活動陪伴病友,並預告9月12日將舉辦「臺中希望小站—手腳麻刺的中醫緩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