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型還是避險基金?巴菲特用10年證明:最好的投資策略其實很簡單

巴菲特曾下注10年後指數基金會勝過避險基金,結果標普500報酬率達65.7%,遠勝對手的21.9%。這場賭局證明:投資沒有秘密,低成本、長期、正確心態纔是關鍵。(路透)

我希望走到了這一步,你現在已經知道,去除雜亂的敘事、直面未知的未來,專注於創造長期價值的策略,其實非常簡單。這裡沒有任何神奇的公式,例如分析公司總部的天氣模式,或是從每日股票交易量中找到隱藏的數學密碼,也沒有內線消息能告訴你股價的走勢(至少以長期來說是如此),因爲沒有人能預測未來。

秘密就是沒有秘密!這個策略所需的所有資訊其實都擺在眼前─難的部分在於擁有正確的心態。

巴菲特vs.避險基金

巴菲特在2008年時下了一個數百萬美元的賭注:標普500指數在10年內的績效,將超過由5檔避險基金組成的投資組合(扣除費用後)。

巴菲特的論點很簡單:主動型投資基金收取年度管理費、績效費,以及頻繁交易而增加的額外成本;相較之下,被動投資於低成本指數基金的費用要少得多。

就費用而言,對投資人最不利的,就是組合型避險基金(fund of hedge funds);這類基金會收取費用來挑選避險基金,而組成這些基金的避險基金本身,又會各自再收取費用⋯⋯是不是很複雜?這正是問題所在。

巴菲特的論點之所以如此優雅,是因爲它很簡單:如果被動的廣泛市場指數是平均水準,那麼主動型投資基金的平均績效一定更差,因爲費用更高。

避險基金支持者接受了這場賭注,並提出反對意見:避險基金可以進行「多空操作」,也就是既可以押注股價上漲,也可以押注股價下跌。因此,即使避險基金在經濟繁榮時期績效略差,但在經濟困難時期應該表現得更好。那麼結果如何?完全不令人意外,巴菲特贏了:到了第8年時,標普500指數的報酬率爲65.7%,而選定的5檔避險基金的報酬率只有21.9%。等到10年賭局塵埃落定時,標普500指數的CAGR是7.1%,而避險基金僅爲2.2%。

用巴菲特的話來說:「雖然這對避險基金來說,好像是個很糟糕的結果,但對避險基金經理人來說並不糟糕。」完全沒錯。

方舟文化《別再看股價了!每次查看股市都賠錢?最簡單的投資策略,每年交易4次就能選中贏家!》,作者:J.F.德達洛

巴菲特與避險基金的賭注這一案例,是一個過度金融化的系統性問題,而低成本的廣泛市場指數基金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如果大多數人想要真正的被動投資,那麼指數基金就是最佳選擇─這是最接近「零努力」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想投入100%的努力,那麼就聽巴菲特和蒙格的話,學會正確的方法;不過,如果你只想投入1%的努力,那麼請記住像素化的真相:放大的細節越多,反而越難理解大局,畢竟我們無法從所有像素中預測未來。80/20法則告訴我們如何用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多的報酬,但你仍需要親自管理投資組合,而不是將錢交給那些亂丟飛鏢、收取高額費用的「猴子」。

這需要長期思維、非情緒化的操作,以及正確的分散投資。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須先擁有正確的心態。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別再看股價了!每次查看股市都賠錢?最簡單的投資策略,每年交易4次就能選中贏家!》,作者:J.F.德達洛)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