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個圈,圈內是已知,圈外是未知

誰說科研工作者不可以是“斜槓青年”?

在合肥科學島上,就有這麼一位:實驗室裡,他埋頭苦幹,渴望造出一臺夢幻般的無人機;實驗室外,他“帶飛”隊友,打籃球、玩遊戲樣樣出彩。

他是衛玉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方向爲機械工程,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博士後基金等多個項目的支持。

“目前我的工作就是做出一臺無人機,能夠‘隱身’,能夠悄無聲息地飛行。”他這樣描述自己和團隊的工作,無論是低噪聲無人機,還是各類多模式仿生機器人,他們都有涉及。

衛玉樑所在的智能所先進製造研究中心,如今在仿生彈跳機器人、仿生無人機、農業採摘機器人、自動識別與智能檢測等方面有着豐富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曾經通過借鑑貓頭鷹的靜音飛行機理,設計了一款低噪聲仿生旋翼,並進一步研發了一款低噪聲四旋翼無人機整機系統。“經過同場PK,我們研發的這款低噪聲無人機,比國際上頂尖的靜音無人機飛行噪聲還要低。” 衛玉樑介紹道。

對衛玉樑來說,科研很苦。最忙的時候,他早上6點多就到了實驗室,一直幹到晚上11點才離開。

但是,科研也是可以苦中作樂的。“當我不斷地嘗試實驗時,終於復現出和前人一模一樣的研究結果時,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無法描述的。”

“可以爲國家做出貢獻,這是讓我感到十分驕傲的事情。”衛玉樑說。

採訪中,衛玉樑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高分高能”。

高中時的他,逃過課、在網吧包過夜,成績卻依然穩定在班級前五名;玩《英雄聯盟》時的他,也是輕輕鬆鬆打上了王者段位,讓幾千場都在混跡低端局的室友們眼紅不已;籃球場上的他,是智能機械研究所籃球協會會長,帶領團隊兩次獲得科學島金秋杯冠軍……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如今癡迷科研的衛玉樑一開始的志向是當一名輔導員。

“本科時的輔導員顛覆了我對於‘老師’的認識,原來老師也可以和學生‘打’成一片。”他說道,當他問輔導員如何才能成爲一名輔導員時,得到的回覆是“考研”。

奔着這樣的念頭,衛玉樑去蘭州讀了碩士,畢業後又回合肥讀了博士。

今年是他來到科學島的第七年。

隨着一步步深造,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他的想法也開始了轉變。

“如果知識是個圈,圈內的知識多還是圈外的知識多?”當記者提問科研動力來自何處時,他反問道,“你懂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當圓圈的半徑、周長不斷擴大時,科研可以突破的點是不是也在變得越來越多?”

基於這樣的思考,衛玉樑一步步堅定了自己的科研路。

和大多數科研工作者一樣,衛玉樑的科研路上有成功也有失敗。他曾經在衆目睽睽下的緊張中,完美演示設備;卻也在排練後的信心滿滿中,當衆將無人機搞了個“炸機”。

“對於我來說,會做的題不用學,不會做的學了也沒用。”衛玉樑打趣道。(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