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曝東思嘉教授去世細節!有睡眠問題,總擔心達不到考覈要求
最近,南京大學的校園裡彷彿籠罩着一層沉重的陰霾,33 歲的東思嘉教授的離世,讓整個學術界都爲之震動。這位在海洋碳封存、溶解動力學、礦物界面反應等領域有着深入研究的青年才俊,她的學術之路本應如朝陽般熠熠生輝,可如今卻戛然而止,實在令人痛心。
事情最初在網絡上發酵,網友爆料東思嘉教授去世的消息,一時間引發了廣泛關注。而證實這一消息的,竟是她同事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2025 年 6 月 18 日收錄的東思嘉一作子刊的結語悼念文字。
這也太讓人唏噓了,本應是學術成果的高光時刻,卻成了對她的沉痛緬懷。
截至目前,南京大學以及東思嘉教授的家屬都沒有發佈訃告,關於她離世的具體原因,官方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這就好比一場沒有結局的懸疑劇,大家都在猜測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不過,在 8 月 28 日,有博主帶來了所謂知情人的爆料,給這個事件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
據說,東思嘉教授在離世前一直被睡眠問題所困擾。咱都知道,睡眠不好那滋味可太難受了,白天沒精神,晚上還睡不着,感覺整個世界都不美好了。而對於東思嘉教授來說,睡眠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影響生活那麼簡單。
長期的睡眠不足,可能會讓她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變得越來越差,就像一臺一直超負荷運轉卻得不到休息的機器,遲早會出故障。
更關鍵的是,爆料中還提到,作爲準聘教師,東思嘉教授面臨着南京大學那嚴格到讓人喘不過氣的考覈要求。
現在高校裡的 “非升即走” 制度,就像一把高懸在青年教師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爲了達到考覈標準,他們得沒日沒夜地搞科研、發論文。東思嘉教授或許就是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每一篇論文的發表,每一個項目的推進,都像是在她身上加了一塊沉甸甸的石頭,直到她不堪重負。
其實,這並不是個例。近期教育界已經接連傳來類似的噩耗。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41 歲的黃愷副教授,還有復旦大學的王偉教授,他們都在自己的黃金年齡離開了這個世界。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都讓人心裡像被重重地擊了一拳。
這些優秀的學者,本應在學術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爲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可卻因爲種種原因,早早地凋零。
許多網友在得知這些事件後,紛紛呼籲學術界要建立更人性化的評價與支持機制。青年學者們是學術界的未來之星,他們需要一個相對寬鬆、能夠讓他們安心做研究的環境。不能只盯着短期的學術成果,而忽略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就像種一棵樹,不能只追求它快速長高,卻不給它足夠的陽光、水分和空間。
對於年輕人自己來說,也要學會給自己 “鬆綁”。這個社會競爭確實很激烈,但如果實在扛不住考覈的壓力,真的不必逼着自己硬卷。做不到那些強壓的 KPI 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要是把命都搭進去,那可就太不值得了。
當你覺得撐不下去的時候,換個節奏緩些的崗位,或者乾脆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這並不是逃避,而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待。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護好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纔有往後的無限可能。
在東思嘉教授離世這件事上,學校雖然有所迴應,但那回應就像隔靴搔癢,讓人摸不着頭腦。公衆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 “不清楚”,而是學校能夠真正重視起來,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並且反思一下現有的考覈制度和對教師的關懷機制是否存在問題。
希望通過這些悲劇,學術界能夠有所改變,真正做到 “以人爲本”。讓每一個懷揣學術夢想的人,都能在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中追逐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被壓力逼到絕境。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