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因考覈“不合格”退羣,學校有必要公開答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沙元森

據上游新聞報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名教授因考覈“不合格”退出社交羣,並在朋友圈發“罪己詔”,“自認無能”。該校黨委教師工作部迴應記者稱“學校已掌握此輿情,目前相關部門正在處理”,之後記者又嘗試採訪該校法學院和教授本人而未果。看來,這事確實有些棘手。

當事教授自稱“馬上就要退休了”,在常人看來,人近花甲,應該淡泊沉潛,不因一時得失亂了方寸。每年考覈“不合格”的教師很多,像這樣以廣而告之的方式發文吐槽的不多。但是,讀完教授發佈的“罪己詔”,又不得不說教授也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當事教授吐槽不只是因爲“無顏”,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解——自己四年發表論文16篇,完成教學任務和研究生指導,四年考覈都合格,還有一年優秀,怎麼合到一起就不合格了呢?教授揣測可能是“學校要求10%不合格”,所以他本人成了唯一不合格的二級教授。

因爲校方尚未公佈當事教授考覈“不合格”的具體原因,所以目前還不能確定教授的揣測是否正確。校方有必要在後續的迴應和解釋中澄清是否存在“10%不合格”的硬性要求。考覈關係教職工的利益和名譽,應該有一套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10%不合格”這種“一刀切”顯然是不合適的,它意味着即便所有教職工都努力達到了合格的標準,也會有人“被不合格”。個別高校績效考覈“一刀切”,動輒對教職工實施“解聘”“末位淘汰”“績效扣除”等粗暴的懲戒,曾被部分教師吐槽,也引發了輿論關注,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更多高校的重視和改正。

當事教授現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南湖學者”特聘教授,於2018年9月加盟該校,其學術能力和成就毋庸置疑,對這樣的老教授給出“不合格”的考覈結論一定要慎重,避免因爲考覈的不科學不嚴謹給當事教授的職業生涯抹上暗淡的一筆。如果確係“一刀切”誤傷教授,那就應該及時予以糾正,給教授一個安慰。如果教授本人的考覈確實“不合格”,也應該及時拿出依據,進行解釋,讓當事人心知肚明,心服口服。

無論當事教授“不合格”的考覈結論是否站得住,一名老教授在得知“不合格”後怒發“罪己詔”,也足以提醒校方重新審視當前的考覈評價機制是否還有改進之處。無論規則如何設計,公開、透明纔是公平、公正的基礎。當事教授加盟該校多年,聞“不合格”而大怒,大概不瞭解如何考覈,何爲合格,也只是自認爲自己合格或優秀。

教授在朋友圈發“罪己詔”吐槽學校考覈,之前聞所未聞。但是教授的“不解”可能不只是一個人的“不解”,很多教職工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不明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有必要就此做個公開的答覆,不要因事情棘手而攤手。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