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 安全不能“掉線”

江德斌

如今,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設備如送餐機器人、智能安檢設備、智能巡邏車、無人快遞車等在公共場所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它們在爲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安全隱患,並造成了隱私泄露、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事故,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未雨綢繆,採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範。

例如,近年來,無人快遞車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應用,很多快遞公司都已經投入使用,各地城市的街道、社區、校園,也能見到無人快遞車的忙碌,有效提升了快遞配送效率,減輕網點成本和業務員的工作負擔。但是,多地發生了無人快遞車追尾、擦蹭、碰撞等事故,誘發了事故責任、賠償責任歸屬糾紛,也引起了各界對無人駕駛車輛的交通意外定責的思考與爭議。

當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相應的智能設備產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並努力實現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應用。顯然,智能時代已經來臨,未來在各個領域,都會見到大量的智能設備,與此同時,這些智能設備對人類的影響,也不全是正面的,還可能帶有一些安全隱患。技術可以“迭代升級”,但安全必須“未雨綢繆”,爲了保護大衆的安全,急需及早強化技術監管,完善行業規範和技術標準。

智能行業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技術規範,比如強制配備高精度傳感器、限制運行速度等,確保設備在投放市場前通過嚴格的安全測試。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智能設備在公共場所應用的監管,明確智能設備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範以及事故責任認定等內容。同時,要加大對智能設備安全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構建完善的全流程智能安全監控體系。

科技發展的初衷是服務人類,而非製造風險。無論是企業、監管方還是公衆,都需堅守“安全不能掉線”的底線思維。唯有技術、責任與監管同步“在線”,智能時代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與安全的雙贏。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