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什麼樣?“人工智能+”新政劃重點!
中國商報(記者 王彤旭)爲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8月26日,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一方面,以行業應用需求爲牽引,統籌國內和國際,開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動;另一方面,以硬基礎和軟建設爲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夯實“人工智能+”行動八大支撐。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意見提出的六大重點行動全方位、深層次地勾勒出人工智能與各領域深度融合的發展藍圖,彰顯出國家在科技浪潮中把握機遇、引領變革的堅定決心與戰略眼光。這一行動的深入實施,不僅將重塑多個領域的格局,更會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一場全方位的變革
意見明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六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談及意見出臺的背景,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從試驗探索邁向價值創造階段,引發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深刻變革。與此同時,仍存在對人工智能作用認識不一致、供需對接不暢、應用落地有“最後一公里”障礙等突出問題,亟須加強戰略引導和統籌指導,推動全社會深刻認識人工智能對生產力的革命性影響,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爲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對於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重大意義,該負責人表示,從技術發展看,有助於順應和把握人工智能技術演進規律。從國內實踐看,有助於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從全球形勢看,有助於構建更高水平國際開放合作。
在袁帥看來,“人工智能 +”行動的深入實施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它涵蓋了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等多個維度。這一行動將推動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同時爲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釋放積極政策信號
意見針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形成系列務實政策舉措。
一是明確政策方向。意見突出應用導向,明確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重點行動,建立動態敏捷、多元協同的治理體系,處理好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就業崗位衝擊等相關挑戰,明確發展方向和政策預期。
在袁帥看來,從科學技術層面看,“人工智能 +”爲科學發現和技術研發注入了全新活力。人工智能憑藉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能夠快速篩選海量信息、發現潛在規律,加速科學發現進程。在技術研發中,它驅動着模式創新,打破傳統研發的線性思維,提升研發效能。
“產業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袁帥認爲,“人工智能 +”產業發展行動將培育出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在工業領域,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將實現生產流程的自動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則藉助人工智能實現精準種植、智能灌溉和病蟲害預警,提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服務業也將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模式,如智能客服、個性化推薦等,爲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是強化發展信心。意見對內釋放積極政策信號,培育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新模式,佈局智能原生新業態,系統構建三大產業的智能化轉型發展路徑。對外堅持普惠共享,打造平權、互信、多元、共贏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開放生態,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新模式。
袁帥認爲,“人工智能 +”治理能力行動開創了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通過智能監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對社會問題的實時感知和精準治理。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安全挑戰。共繪美麗中國生態治理新畫卷,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環境監測和預測,爲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是突出可感可及。意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科研工作者、企業、消費者、人民羣衆、政府部門等不同主體均提出相應的鼓勵方向和支持舉措,廣泛調動全社會參與人工智能發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四是注重務實管用。意見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人工智能在應用落地中存在的重硬輕軟、應用碎片化、開源社區活躍度不高等問題,針對性提出系列舉措。堅持分業施策,針對每個領域分別提出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方向,形成各行業“人工智能+”思路主線。
“意見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從‘單點效率’到‘系統效能’的轉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導師柏文喜看來,六大行動並非並列關係,而是“科學發現—產業放大—消費升級—民生普惠—治理現代化—全球規則輸出”的閉環。科研端一旦有新模型,產業端可以同步放大,消費和民生端立刻受益,治理端同步提供製度護航,最後把經驗變成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