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產業創新當有隻爭朝夕的勁頭
索乙
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開幕,20餘個國家和地區、近500位嘉賓將共話機器人智能新趨勢,約200家機器人企業集中展示各自最新研發成果。8月14日,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也將在京舉辦,已有百餘支隊伍通過線上系統完成了比賽註冊。一個月之內,兩場機器人產業盛會齊聚北京,殊爲難得。
隨着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爲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爲現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誌。人形機器人更是因其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自2015年首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一系列科技創新突破。2024年,我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中國已經連續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融資次數高達108次,金額達153.5億元。在全球製造業智能化浪潮中,中國機器人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從上游的核心零部件製造、中游的本體制造,到下游的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仍面臨多重瓶頸,考驗着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技術層面,高端環節的“卡脖子”問題尚未根治。運動控制算法、精密減速器、高精度傳感器等核心技術仍落後於國際巨頭。有學者就指出,我國人形機器人單臺成本高達數十萬元,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的比例仍超過40%,嚴重製約規模化應用。此外,行業標準體系滯後,數據隱私、安全評測等規範尚未統一,導致不同品牌設備難以互聯互通,生態碎片化問題突出。在市場層面,同質化競爭加劇行業“內卷”,國產廠商扎堆中低端市場,價格戰導致“增量不增收”現象較爲普遍。
正視差距、加倍努力,才能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面對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尚未形成完整協同創新體系的問題,需要通過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合作機制,推進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並把成果面向行業開源,從而打通行業關鍵技術環節。而商業化如果沒有場景驅動,就無法通過應用端的數據反饋加速技術迭代。政策支持、產業鏈協同與人才培養的長期投入,才能讓具身智能實現真正的爆發。
北京機器人產業之所以能夠處於國內第一梯隊,特別是在新興的人形機器人領域處於國內領先陣營,就在於扭住了產業創新與賦能應用這個“牛鼻子”,只爭朝夕推進產業向智向新。從財政出資設立百億級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到整合產業資源組建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中關村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以及國內首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從推動199種創新產品在134種場景實現應用落地,到啓動建設開放共享的具身智能數據統籌服務平臺……緊抓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持續深入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機器人產業高水平創新發展的北京,正朝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機器人創新高地邁進。而這,也是世界機器人兩大盛會齊聚北京的重要原因。
機器人是新興產業,更是支撐數字化升級的關鍵產業。面對科技的競速,尤要掌握主動、把握先機。對高端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再大一些,智能與製造前沿技術融合再深一些,場景牽引效應驅動技術迭代升級再快一些,中國機器人產業必將在只爭朝夕的創新中挺立於時代浪潮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