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更加強勁

本報特約評論員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效顯著。面向未來,我們要準確把握科技前沿動向和未來產業發展態勢,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爲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堅實基礎,在新徵程上不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着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並重。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則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載體。兩者之間互爲牽引,相輔相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爲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而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科技創新就像“拿着錘子找釘子”,產業創新如同“找準釘子造錘子”,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則好似“一手握錘子一手拿釘子”。近年來,我國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效顯著。一系列科技成果接連亮相,一項項“黑科技”閃亮登場,傳統產業追“智”逐“綠”,智能裝備快速普及。全球189家“燈塔工廠”中,我國佔79家,其中近半數來自鋼鐵、食品等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未來產業佈局蓄勢。人形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無人機飛夜空放“賽博煙花”,人工智能開源大模型引發世界熱議。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過半。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機勃勃。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在深度融合方面仍然存在融合率偏低、融合效率不高、融合主體未充分發揮作用等問題。這其中,既有科技創新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項,也有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還沒有充分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支撐體系尚不完善,創新鏈和產業鏈銜接還不夠緊密等堵點難點問題。要想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實現更好融合,如同農業豐產首先要有良種,首先要保證有充分的優質科技創新供給。二是要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從企業場景中凝練科學問題,直面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共性問題,實施有組織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才能解決科技與產業的匹配度和適用性問題。三是要優化有利於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提供“陽光”“雨露”,重點在科技服務、政策支持、營商環境等方面下功夫。

在這三個方面,北京的探索或許能帶給我們不少啓發。從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推動在京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着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科研組織形式,組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從推動科研類事業單位運營機制改革,到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具身智能機器人等重點行業領域,持續加強要素保障和產業政策支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正在成爲北京加速攻克“卡脖子”技術,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實現減量約束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來,我們要準確把握科技前沿動向和未來產業發展態勢,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爲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堅實基礎,在新徵程上不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