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暴露危險因子⋯研究曝兒癌康復者14%健康拉警報 罹第2癌症比率高
我國每年約新增500例兒童癌症患者,80%均能成功治癒,成爲長期存活的兒癌康復者。示意圖/ingimage
我國每年約新增500例兒童癌症患者,80%均能成功治癒,成爲長期存活的兒癌康復者。不過,臺北榮總醫院兒童血液科主治醫師顏秀如最新研究顯示,兒童癌症康復者中,高達14%在日後出現需要醫療介入的慢性健康問題,包括內分泌疾病、視力問題、聽力問題等,不少人因治療過程中暴露放射線、化療藥物,罹患第2種癌症,「通常惡性度高,很少人能存活。」
北榮研究團隊獲衛福部支持,完成全臺首次兒童癌症康復者痊癒後追蹤。全臺19家醫院,共28位兒童血腫科醫師參與。111年由北榮開始收案,113至114年收案醫院擴及全臺,不過仍有少數醫院因人力吃緊而未參與收案。4年內完成554位兒童癌症康復者追蹤,這些病人被診斷出癌症的年齡中位數爲8歲,現年中位數爲17.9歲,13.7%病人有需要醫療介入的嚴重慢性健康問題。
顏秀如表示,兒癌康復者常見的慢性健康問題,包括內分泌問題、視力或聽覺問題、癌症腫瘤等,根據追蹤調查,發現共28腫瘤發生於20人位兒癌康復者身上,這代表康復者除本身罹患的癌症外,罹患第二、第三種癌症機率並不低,這與治療期間暴露於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有關,且第二次發生的癌症通常屬「極惡性」,治療成功率低,很少人存活。
現行公費癌症篩檢均設有年齡,多數都是40歲以後纔可免費篩檢。顏秀如說,若等癌篩再發現「真的太晚」,她曾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一名兒癌康復者唾液腺出現明顯硬塊,觸感與一般唾液腺不同,且詢問患者後發現腫塊有逐漸長大趨勢,轉介耳鼻喉科後,證實爲唾液腺癌,類似情況若沒有定期追蹤,發現時間恐已很晚。
多數兒童癌症病人,康復2年內都會乖乖回診,但顏秀如說,隨着康復時間長,病人迴歸正常生活上班、求學,回診頻率逐漸減少,臨牀觀察,康復後2至5年,病人回診率大約只剩3到5成,康復滿5年後還規律回診的病人數量,更是寥寥無幾,而醫院醫師忙着照顧新進病人,若沒有助理、個管師協助,很難逐一聯繫康復者提醒回診。
顏秀如表示,盼政府依各家醫院兒科病人數,提供每家醫院至少一至二位兒癌康復者個案管理師,讓這些康復者在治療結束後,能至少每年一次回到醫院接受追蹤,否則依照醫院人力現況,「顧好病人已很了不起,康復病人流落在哪已管不着」,此外,若能更進一步,希望成人科醫師也能加入,共同爲兒癌康復者疾病問題把關,在診斷疾病時,考量康復者曾接受的治療帶來的疾病威脅。
臺北榮總醫院兒童血液科主治醫師顏秀如(右)最新研究顯示,兒童癌症康復者中,高達14%在日後出現需要醫療介入的慢性健康問題。圖左爲中研院士陳鈴津。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