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臺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顏秀如主任(右)、中研院院士陳鈴津教授(左)發表兒癌研究。(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兒童癌症相較於成人癌症治癒率更高,但是痊癒後的慢性健康問題不容小覷。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團隊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分析4年追蹤結果,中位年齡17.9歲的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其中又以發生第二次腫瘤最爲棘手,疾呼個案應該維持定期追蹤,及早發現治療。

衛福部與國衛院今(15)日舉行「2025年癌症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聚焦於精準篩檢、生物資訊、癌症基因體與新興標靶治療等多項重要議題,充分展現臺灣在癌症領域的研究能量與創新成果。其中顏秀如就發表臺灣第一個針對兒童癌症長期追蹤成果。

顏秀如表示,隨着兒童癌症治療的進步,目前臺灣約有 80% 的兒癌患者在治癒後能成爲長期存活者,然而,這些患者在生長髮育期間,可能因疾病本身或所接受癌症治療,導致各種器官系統的損傷。因此,長期存活者日後罹患各式慢性健康問題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

研究團隊整合全臺19家醫院與28位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4年內完成554人次追蹤,揭示這羣中位年齡17.9歲之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

▲2025衛福部癌症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顏秀如表示,三度以上的慢性健康問題需要醫療介入,常見包含內分泌、體重異常、聽力損失、視力退化、骨骼不對稱到第二次腫瘤(惡性與良性)等。若以不同疾病分析(血液癌症、腦瘤、固態腫瘤、異體移植患者),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患者最辛苦,平均每人患有7.9或4個慢性健康問題,其中0.9或0.7個慢性健康問題屬嚴重高需醫療介入的。

尤其第二次癌症腫瘤發生通常更爲棘手,顏秀如指出,追蹤個案中發現有20名病人出現28個腫瘤,其中6人甚至在追蹤前已罹患兩種癌症。原因可能包括先前癌症治療的暴露如放射線治療,又或者本身基因問題,臨牀曾見到幼年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長大出現血癌,或者小時候得骨肉瘤,後來變成血癌,最後又變胃癌。

顏秀如也提到,兒童癌症個案在痊癒之後,一開始會持續追蹤是否復發,但是大概兩年過後,因爲生活步入正軌或者忙碌,就逐漸不再回來,等到第二個問題發生之後纔會回來看診,除了可能無法及早發現,也可能忽略是過去癌症的影響。

顏秀如指出,相關研究成果也希望提供政府單位作爲兒童健康照護政策之依據,以提升兒童癌症痊癒者的照護品質,尤其是個案追蹤不能單靠醫師,建議政府應評估設專門個案管理師來主動聯繫、追蹤。也提醒兒癌患者在追蹤滿兩年之後,每年還是要定期做一次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