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圓桌】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等列爲今年重點任務。新時代新徵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爲。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
一以貫之堅持黨和國家基本方針政策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強調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讓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吃下安心謀發展的“定心丸”,爲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心劑”。
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基本方針政策,是民營經濟拔節生長的陽光雨露。幾十年來,關於對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我們黨的理論和實踐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從“兩個毫不動搖”到“三個沒有變”,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堅定不移、不斷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走進民營企業,一次次同民營企業家面對面,一次次謀劃民營經濟發展大計。在河北正定,爲萬元戶頒發“率先致富獎”;在福建,七下晉江,總結推廣民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在浙江,推動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比翼齊飛、共同發展;在上海,會見優秀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代表。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在各地已形成廣泛共識,一攬子政策爲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2018年,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習近平總書記提議並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鮮明指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今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
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二十屆三中全會等中央全會,黨中央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也是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幹過來的”“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泛在可及的政策舉措迭代推出,是民營企業大顯身手的和煦春風。作爲我國首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近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二審稿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新增了“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向民營經濟組織收取費用”“不得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罰款”等多項規定,進一步將黨中央“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等戰略部署,轉化爲可操作的法律條款。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加速出臺,使廣大民營企業家大膽闖、放心乾的信心更足。上海、廣東、黑龍江、福建、重慶、甘肅等省份積極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條例或實施辦法,福建省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推進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綜合改革,推動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條例。2025年初的地方兩會,浙江、廣東等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持續規範涉企執法行爲,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與公平競爭機會。
國家、省、市、縣四級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不斷完善,通過與民營企業家聊家常,廣泛收集民營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幫助解決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比如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引發各地對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深度思考,杭州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體系,推出22張涉企服務特色產業“一類事”清單,整合服務資源實現“一類事一站辦”、“疑難雜症”兜底辦,提供“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暖心服務,實現由“企業找服務”向“服務找企業”的積極轉變,爲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適宜的土壤。
根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沃土,民營企業一路櫛風沐雨、墾荒播種、破土出苗、茁壯成長,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我們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戰略上不斷完善、實踐上不斷豐富,始終體現着“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兩個健康”等大政方針。新徵程上,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定能推動民營經濟綻放新的光彩、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李勇堅: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民營企業數量達5670.7萬戶。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到今年的突破5600萬戶,民營企業數量10餘年間快速增長。從創新能力來看,民營經濟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成爲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從國產AI大模型賦能產業鏈到人形機器人驚豔全球,無不印證着民營經濟規模實力、創新水平、市場競爭力的大幅提升。現在我國民營經濟已形成相當的規模、佔有很重的分量,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
“56789”常用來概括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我國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
第一,堅守主業、做強實業。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製造業企業數量佔比66.4%,連續3年實現提升。“晉江經驗”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寶,其鮮明特色之一就是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廣大民營企業家充分發揮福建“山海亞僑特臺”等優勢,靠實業起家,長期專注於一雙鞋、一張紙、一泡茶、一塊玻璃、一片電池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涌現出一批知名民營企業。未來,要培育形成更多“單打冠軍”“獨角獸”等行業領軍企業和大企業大集團,提高企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第二,成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619.1萬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設民營企業32.7萬戶,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設民營企業14.8萬戶,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新設民營企業80多萬戶,此外在民用航空、量子信息等領域也展現出充沛活力。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市場,在解決“卡脖子”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民營企業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5%,在算法研發與應用場景拓展上佔據領先地位。
第三,成爲研發投入的重要主體。據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2023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爲1.39萬億元,近3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爲19.79%,佔全國研發經費投入比例爲41.88%;平均研發強度3.58%,高於全國研發投入強度0.94個百分點。在專利授權與應用方面優勢明顯,2024年專利授權排名前10位的國內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據7席,華爲是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全球第一位的企業。積極佈局未來產業,在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中,53.1%選擇佈局新能源產業,37.3%選擇佈局人工智能產業,16.95%選擇佈局生物醫藥產業。
第四,進一步發揮外貿主力軍作用。2024年,我國外貿企業活躍度不斷提升,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民營企業進出口24.33萬億元,同比增長8.8%,佔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5.5%。2024年,民營企業創造了“三個首次”。一是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達到60.9萬家,持續爲外貿發展注入新生力量。二是首次成爲我國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民營企業進出口高技術產品同比增長12.6%,佔我國同類產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3個百分點,至48.5%;其中,船舶等高端裝備出口、半導體制造設備等專用裝備進口都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三是佔我國消費品進口比重首次超50%,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至51.3%,其中在日化用品、水果等產品中比重超六成。2023年,我國出口“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突破萬億元,正在取代“老三樣”(服裝、傢俱、家電)成爲新出口動力,其中光伏產業全球前十強中,我國民營企業佔了一半以上,比亞迪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生物醫藥領域是民營企業出海的另一個新增長點,2024年超過30款中國創新藥成功出海,其中有5款的交易金額超20億美元。今年年初,已有超過7家創新藥企業簽下出海合約,其潛在交易總金額超200億美元。在以網文、網劇、網遊等文化出海“新三樣”中,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遊戲在海外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從2014年的30.76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85.57億美元,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憑藉卓越的畫質、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創新的玩法,獲得良好市場反響,成功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廣大民營企業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肩負起更大使命、承擔起更重責任、發揮出更大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民營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李紅娟:
紮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
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需堅決破除阻礙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着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爲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凝聚廣泛共識、樹立穩定預期。
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是一以貫之的,也是十分明確的。2023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等,旨在不斷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等列爲今年重點任務。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對民營企業來說,落不了地的政策就像鏡中之火“有亮度而無溫度”,像水中之月“看得到撈不着”。把政策從“紙上”紮紮實實落到“地上”,既是民營企業家的心聲,也是將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建議從以下方面着力,紮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努力開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
第一,切實推動惠企政策落地。目前,有的政策落地不充分、執行不穩定,有的政策設定門檻過高、申請手續繁雜、隱藏條件較多。需強化政策統籌和部門協同,確保執行不走樣、不變形、不落空。推動惠企政策一站查詢、精準匹配、在線申報、資金直達。既要注重部門間壁壘的打通協同,又要兼顧政策本身的前後一致,及時清理不平等的法律法規政策。強化精準監督,建立政策評估和反饋機制,確保各項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第二,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由於規模小、抵押物不足、貸款額度低、獲貸成本高等原因,融資難融資貴是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老大難問題。與之相對的,是金融機構難以掌握企業的詳細信息,在放貸風險不可控和問責風險不排除的情況下,往往不願貸、不敢貸、不能貸。解決融資難題,需從政策引導、優化融資結構、創新金融機構服務模式、健全盡職免責機制、完善企業自身信用建設等多方面入手,引金融活水澆灌民企森林。在強化民營企業資金供給方面,需進一步暢通股、債、貸融資渠道,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加大各類金融資源要素投入,完善風險共擔機制,鼓勵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擔保公司等共同籌集融資風險基金。
第三,着力解決拖欠賬款問題。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這是民營企業家最真實的感受。當前拖欠民營企業賬款情況時有發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邊清邊欠的情況,嚴重破壞了市場信任機制。2024年12月審計署公開《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提到10省市56個地區在按要求建立拖欠臺賬鎖定存量後,又新增拖欠76.31億元。從曝光的案例看,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的主體五花八門,以地方政府、國有企業、融資平臺、事業單位居多。解決拖欠賬款問題首先要摸清底數,儘快建立分類清理債務長效機制。
第四,堅決防止趨利性執法。有的地方把執法檢查異化爲牟取不當利益的手段,亂收費、亂罰款、亂查封等問題屢禁不止,不僅干擾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而且大大增加了企業負擔,甚至導致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需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管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對於違規收費的主體,應嚴肅追究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依法依規設置收費清單,推進收費規範化和透明化。全面落實整治趨利性執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府罰沒收入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行政執法方式方法,持續強化監管追責。
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躍升,改革開放進一步全面深化,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未來,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爲,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