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圓桌】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
交通運輸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環節和重要依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領域改革持續深化,交通運輸市場體系不斷完善。2024年底,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意見》,部署交通運輸重點領域改革任務。如何推動交通運輸跨區域統籌佈局、跨領域協同發展,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戰略協同推動交通運輸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如何推動交通運輸市場建設?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總體要求是什麼?
樊一江(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的產業,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涵蓋基礎設施、運輸服務、技術裝備等諸多領域,既擁有龐大的傳統市場,也聯動拓展形成廣闊的新興市場。
黨中央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市場建設。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交通市場體系”。2024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意見》,明確了交通運輸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爲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提供了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市場加快發展,爲有效銜接生產消費、促進區域要素流通、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培育拓展需求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撐。
依託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帶動形成超大規模基建以及配套市場。截至2024年底,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超600萬公里,擁有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600億人次、營業性貨運量超500億噸的超大規模運輸服務市場,卡車司機、快遞小哥等直接間接從業人員上億人。目前,已擁有包括火車、高速動車、汽車、新能源汽車、船舶、飛機、無人機、裝載機械等在內的大規模載運工具和技術裝備市場,並帶動相關生產製造及服務市場升級拓展。立足高密度、強頻次、多樣化的客貨流、商貿流,逐漸形成大規模資金、數據等流量要素市場,以及能源、空域、海域等保障要素市場。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交通運輸與新技術、新平臺、新能源等深度融合,在快遞快運、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領域孵化形成多元化規模化新興市場。圍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國際合作持續深化,自中老鐵路開通至今年5月,全線累計發送旅客突破5300萬人次,貨物運輸總量超6000萬噸,輻射效應延伸至19個國家和地區;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已通達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
構建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需把握縱深推進的戰略導向和總體要求。聚焦一體性、協同性、整體性、開放性、融合性、創新性,擴大市場規模、優化市場結構、拓展市場需求、統一市場制度、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強化市場全週期、全鏈條、全體系、全領域互聯互通和高效暢通,推動基礎設施、基礎要素、基礎制度、基礎生態等跨區域統籌佈局、跨方式一體銜接、跨領域協同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市場、供應鏈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強化新興市場孵化培育和牽引拓展,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市場效率效益效能,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好服務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具體來看,以深化“四大戰略協同”爲重點。一是深化統一開放交通運輸市場建設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戰略協同。秉持“一盤棋”理念,促進交通運輸市場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設施高標準聯通,以統一開放交通運輸市場牽引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提升集聚效應。二是深化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戰略協同。順應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規律趨勢,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度挖掘交通運輸傳統市場潛力,釋放超大規模存量市場效能,拓展增量市場價值空間,強化設施、服務、裝備、人才等協同聯動,培育低空經濟、智能駕駛等新興市場,前瞻性佈局數據、技術、標準市場以及空域、海域等要素市場。三是深化國內國際市場戰略協同。立足內需,擴大交通運輸國內市場規模容量,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推動國際互聯互通,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暢通出口轉內銷路徑,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和安全穩定。四是深化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戰略協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發揮政府對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交通項目和服務等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交通運輸競爭性、經營性領域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鐵路等領域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創新新興領域監管治理方式,提高各類經營主體市場參與水平,着力培育交通運輸全球領軍企業和一流企業。
引入多元主體激發市場活力
加快推進鐵路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方面有哪些創新實踐?未來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陸紹凱(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和關鍵基礎設施,我國鐵路具有大運量、全天候、低碳高效、區域均衡等獨特優勢,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地位舉足輕重。2024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鐵路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其核心在於引入多元主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鐵路在構建統一開放交通運輸市場中的基礎引領作用。“民資入鐵”通過混合所有制、特許經營等創新模式,爲我國高鐵事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已有合資鐵路試點嘗試,但由於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金制度缺失等原因,效果並不理想。2003年合資鐵路營業里程佔全國鐵路總里程的10.6%,但運輸收入佔比較小,合資公司面臨技術標準低、負債率高、運量不足等瓶頸。
在鐵路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2013年《國務院關於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提出,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這爲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2015年,《關於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的實施意見》圍繞六大方面制定28條措施構建系統性框架。此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首批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示範項目,杭臺高鐵成爲首條民營資本控股高鐵,杭溫高鐵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和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示範項目。民營經濟的創新活力與統一大市場的規模優勢深度融合,高效聯通、公平開放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速構建。
早期合資鐵路本質上是“路方控股+行政化管理”,杭臺高鐵、杭溫高鐵項目民營聯合體佔股超50%,實現了從“合資參股”到“民資控股”的轉變。一是重構產權結構。杭溫高鐵由百盛聯合集團主導線路規劃,自主決策站點設置與產業聯動,保障了經營話語權。二是實現風險共擔與長週期回報。項目採用BO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模式,合作期爲34年,運營期間,政府與社會資本方風險共擔,破解了因短期虧損被“甩賣”的困局。三是推動市場化定價。與早期合資鐵路運價需經複雜審批不同,杭溫高鐵擁有4項競爭性線路自主定價權(浮動幅度±20%)。
社會資本從“路網附屬”轉變爲經營主體,“民資入鐵”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提升。一方面,高鐵開通顯著縮短時空距離,創造新需求,疊加市場化運營,推動了客流持續增長。項目公司通過開發廣告、商業租賃、旅遊服務等延伸業務,構建多元收益模式。杭紹臺鐵路有限公司創新運營機制,開行高鐵療休養專列、旅遊列車等差異化產品,2024年客流達2500萬人次,運輸清算收入超8億元,近三年複合增長率約42.9%,對沿線旅遊業貢獻率約4%。另一方面,高鐵開通打破地域分割,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並與客流增長形成良性循環,保障項目長期價值。杭溫高鐵連接杭州、寧波、溫州、金義都市圈,溫州融入浙江省“1小時交通圈”,推動沿線城市與長三角資源要素流通;高鐵開通後,連接義烏小商品市場與溫州港,今年前5個月,義烏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16.29%,衍生收入佔比大幅提升。
杭臺高鐵、杭溫高鐵的創新實踐,爲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有益經驗。未來,需進一步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民資入鐵”行穩致遠。
一是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幹線鐵路資產證券化,選擇優質幹線開展資產確權評估,發行REITs產品盤活存量資產;建立全國統一的接軌技術標準,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明確接軌工程技術規範、費用分擔比例等,可考慮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評估接軌方案。二是創新運價機制。擴大競爭性線路範圍,將自主定價權線路擴展至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客運專線根據淡旺季浮動運價;適時推廣“協議運價”模式,對大宗貨物運輸實行“一線一議、一企一價”;建立第三方清算平臺,開發全國鐵路清算系統,完善公益性運輸補償。三是發展多元化經營模式。推廣“軌道+土地”綜合開發,探索社會資本開發高鐵站規定半徑內商辦物業;發展鐵路衍生業務,打造“高鐵經濟生態圈”,支持民企開發“高鐵+文旅”“高鐵+跨境電商”等融合產品。四是持續完善法制保障體系。健全行業法律法規,明確經營主體權益保障條款;可考慮對交通運輸市場實施分類准入管理,同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綠色智能塑造交通運輸新生態
面對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交通運輸綠色智慧轉型升級方面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劉昕(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院長):綠色是交通運輸發展的底色。加快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新能源與清潔能源交通工具推廣應用,推進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是推動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抓手。加快交通運輸綠色智慧轉型升級,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是推動交通運輸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途徑,是引領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關鍵動能。
近年來,我國着力推進交通運輸綠色智慧轉型升級,組織實施第一批61個綠色低碳交通強國建設專項試點、20個公路水路典型運輸和設施零碳試點項目,清潔低碳的交通運輸體系正加快構建。同時,持續推動科技創新,開展兩批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整合百餘家創新主體力量,聚焦自動駕駛、智能航運、智能建造技術發展與應用,實施50項試點任務。一系列舉措落地見效,有力支撐了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
綠色交通工具加快推廣應用。有序開展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支持老舊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更新、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去年以來,累計淘汰更新國三及以下和國四標準營運類柴油貨車26萬餘輛。截至今年6月,報廢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6.85萬輛(套),支持新建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船舶和報廢更新老舊船舶約9800艘。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3140萬輛,佔汽車總量的8.9%,新能源車在城市公交車中佔比達77.6%。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推進兩批共25個城市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車輛電動化水平、充換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依託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部署自動駕駛車輛近千臺,人工智能技術在港口集疏運、港區作業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
智慧交通基礎設施佈局建設。智能鐵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智慧郵政等建設步伐加快。北京、廣東、浙江等20個示範區域開展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總里程超6萬公里,其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約佔88%。港口自動化方面,目前已建成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3座、自動化幹散貨碼頭29座,5G無人駕駛集裝箱的卡車、鐵路和堆場軌道吊自動化遠程操控、智能閘口等多項創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有6527個服務區建成充電停車位,佔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總數的98%,基本實現全覆蓋。通過體系化部署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狀態感知設備、交通誘導系統等,推動點、線、面一體聯動和區域有效協同,交通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通行效率不斷提升。例如,江蘇推進高速公路智慧擴容,在交通流量提升12%的情況下,通行效率提高了19%,擁堵時間減少48.7%。浙江應用“浙閘通”系統實現全省16座營運船閘聯合調度,船舶平均待閘時間縮短80%,累計降低船戶等物流成本3億元,船閘全年可運行時間提升7%。
近零碳交通設施加速創建。各地依託服務區、收費站、公路邊坡、港口、樞紐場站等佈局建設光伏、風能設施,推進新型儲能技術、虛擬電廠等技術應用,打造近零碳交通設施。全國交通基礎設施已建風、光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超89萬千瓦,其中公路領域達76萬千瓦。山東棗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範項目總裝機容量約124兆瓦,已於2023年5月分段併網發電,全部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4.1萬噸,減少碳排放約11.4萬噸,入選國家能源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京臺高速濟南服務區實施光伏發電、儲能、綜合能源管理、充電等系統化新能源解決方案,年碳減排約1725.9噸,達到《近零碳交通設施技術要求 第2部分: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近零碳標準。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所有設備使用清潔能源,通過風電、光伏系統綠電發電量達2330萬千瓦時/年,並通過“風光儲荷一體化”系統實現併網以及綠電100%自主供應、全程零碳排放。
交通運輸智慧管理效能顯著增強。應用新一代信息採集、智慧分析與處理系統,推動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優化重構,有效提高了安全風險識別預警、快速響應和聯動處置能力。湖南試點“631”預報預警叫應機制(6小時預報、3小時預警、1小時叫應),實現事件發現效率提高30%,救援平均到場時間縮短至24分鐘,處置效率較傳統模式提高60%。四川依託雅西高速實施智慧管控,試點路段應急事件最快5秒內自動報警,事故響應效率提升90%,處置效率提高35%。廣東持續推廣“粵通行”平臺,註冊用戶已超520萬,成爲全省高速公路“一張網”出行服務體系的智慧中樞。浙江14家企業聯合組建“智慧高速數據運營聯合會”,形成多方共贏的數據運營模式,產業協同創新水平大幅提高。(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