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李安經典電影!以一場假結婚揭開序幕 《囍宴》音樂劇唱出自我認同與家庭的拉鋸

圖片提供/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在華人文化的家庭結構中,沉默往往比言語更有分量。我們學會了如何在不說出口的情感中閱讀彼此,卻也因此失去了表達真實自我的能力。《囍宴》音樂劇正是一面映照這種文化現象的明鏡,它不僅是對李安經典電影的致敬,更是對當代家庭關係的深刻剖析。

在家庭裡,我們總是先學會沉默。那些該說的、不該說的,往往不用教就懂。而「我想成爲我自己」,卻是長大後才學會的一句話。

《囍宴》音樂劇是由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臺灣團隊「華文環球藝術娛樂」共同打造的作品,巧妙地將西方音樂劇的敘事結構與東方家庭的情感內核融爲一體。在音樂的流動中,我們不僅向李安經典電影致敬、思考同志家庭與家族關係,更窺見一個關於「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的普遍命題。

雖然故事以男同志爲主角,但《囍宴》探討的核心議題遠超性向認同,觸及的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生命課題:如何在不傷害所愛之人的前提下,活出真實的自己?如何在文化的框架與個人渴望之間找到平衡?

圖片提供/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音樂作爲情感的新語言

《囍宴》音樂劇最令人驚歎之處,在於它找到了一種新的語言——音樂——來表達那些在華人家庭中難以言說的情感。

主角偉同是一名旅美華人男同志,爲了安撫遠在臺灣的父母,他安排了一場假結婚。這場囍宴,爲一場關係的壓力測試,也是一場情感的舞臺排練。他必須同時扮演兒子、伴侶、以及一個被社會期待過濾後的自己。

但這齣戲的動人之處,從來不只在「同志」身分。

它處理的是一種更普遍的情感經驗: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用自己原本的樣子被愛;當文化、語言與沉默的代價,壓縮了我們在家庭裡的位置。

音樂劇的節奏設計尤爲精妙:時而輕快幽默,時而深沉內斂,恰似華人家庭中那些看似平靜表面下暗流涌動的情感世界。這種收放自如的節奏感,讓觀衆不只是旁觀者,而成爲了情感共鳴的參與者。

圖片提供/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偉同與高媽媽自白一幕,是囍宴情緒張力最大的時刻。 圖片提供/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圖片提供/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2025夏季限定迴歸:一場情感的共同練習

還記得 2024 年臺灣首演座無虛席的盛況,2025 年夏天,《囍宴》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限定加演。由 Will Jay(劉偉男)與百老匯演員 Matt Shingledecker 領銜主演,閻奕格、苗可麗、羅北安、聶雲等實力派藝人共同演出,這無疑將是今夏不容錯過的文化盛事。

這次加演不僅是對前次演出成功的延續,更是一次集體的情感練習:當我們終於有機會說出那些被壓抑已久的話語,我們要如何開口?又如何被理解?在劇場的安全空間中,觀衆與演員共同經歷這場關於表達與接納的旅程。

囍宴音樂劇呈現華人囍宴的文化感。 圖片提供/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本文由《VERSE》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