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師:新的一年,願你做一個堅定的長期主義者

來源:校長內參

本文共38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繫

教育確乎是難的,教師負擔也屬實不輕,造成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有許多,因此,我們要懷揣勇氣,做專注而沉靜的行動派。

時常收到教師朋友的留言或信件,多是訴說工作上的艱難,或是生活上的不順,字裡行間透出的多是焦慮、惆悵和沮喪。

回望自己,這些年來也曾遇見過太多的困難和挑戰,從這些困難和挑戰中走來,還是有一些感觸的。我將個人的心得梳理如下,供親愛的同行參考。

沒有永恆愜意的人生

從來都是焦慮與希望並存

小時候,特別羨慕大人,既有自由又能自主,所以盼着快快長大。尤其上了學後,有了作業和考試,頓時覺得天底下沒有比學業更苦的業,也沒有比學生更苦的羣體,更盼着馬上長大。

等我如願當了大人,卻發現原來要肩負種種重擔,實在是沒有當小孩時的快樂和無憂,又恨不得重返童年。

曾對住在森林公園裡的一對夫妻羨慕不已,因爲那裡有怡人的清新空氣,有幽靜的林間小道,而享用這些就是他們的工作福利。然而,當這對夫婦得知有人羨慕他們時,神情詫異,連連說在這裡不過是爲了混口飯吃,哪有城市生活的豐富和有趣。

世間就是存在這樣一種悖論,人們總是容易羨慕別人的生活,而感嘆自己所處的地方沒有風景,殊不知,自己所處的又恰恰是別人眼裡的風景。

由此及彼地推廣到職業,亦如此,別人眼裡的清閒或優渥於當事人卻多是愁苦和勞累。

事實上,任何職業、任何角色都不輕鬆,都有各自的不易和艱難。從商,要經受風險;從軍,要經受危難;從教,要經受瑣碎,概莫如是。網絡上有這樣一句“生活裡80%的痛苦來自上班,但不上班就有100%的痛苦來自沒錢”,流傳甚廣,可見頗得世人認同。

現實中,沒有永恆愜意的職業,也沒有永遠幸福的人生,從來都是焦慮與希望並存。

我曾自問,除了當老師我還能做什麼,發現自己除了當老師幾乎不能勝任其他任何工作,基於此,我早早安於斯。當我安下心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深深耕耘,偶然間一擡頭,欣喜地發現身邊花開燦爛,果實累累,這喜人的景象一直延伸到自己的站立點。此時我才發現自己不但安於斯,還樂於斯,併成長於斯。

真實的教育人生就是這樣,焦慮與希望齊飛,辛勞共成長一色,沒有焦慮,是不真實的;只有焦慮,是蒼白無力的。

親愛的教師同行,假如你長時期陷入焦慮,同時又選擇繼續當老師,那一定要做好調試並積極應對,若把教育純粹過成了苦役,那終究是對自己的辜負和虧欠,畢竟爲此投入了自己最好的年華和最濃烈的青春。

資源不等於好條件

而是能被利用起來的條件

身爲教師,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也有太多的“迫不得已”,還有太多的“力所不及”,但無論怎樣的境地,我們依然還有選擇的餘地,就是尋求現有條件下的最佳解決之計。

不去幻想在另一番環境中會有大作爲,也不要抱怨當下未能施展身手是受了環境所限,那種認爲換一個理想的環境自己就能大展身手的,是另一種形式的“文不對題”。

所以,不論何種處境,都嘗試心平氣和地面對當前現實,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推諉,不空想,定而後謀應對。

回想當年,剛入職時,因爲集體宿舍不夠,我住的是科技樓,隻身一人。偌大一幢樓,放學之後便空空蕩蕩,而且每天晚上10:30保安準時來鎖鐵門,到第二天早上6:30再打開。坦率說,我確實懷有恐懼,但又沒有經濟實力改變現狀只能如此時,我嘗試調適自己,並努力尋找可利用的資源。

我發現這樣的境地最不缺的資源就是安靜,於是我買來一堆書,每晚靜靜閱讀,結果當我沉浸於閱讀時就會忘記害怕,還無意間爲頭腦種上了一些“莊稼”。

工作第四年,因爲機緣得巧,我得以參加由省教育廳教研室組織的《作業本》編寫。環顧一圈,除了我是菜鳥,其他都是大咖。

對此,我也是努力尋找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有着最豐沛也最核心的資源——學生,於是每當題目編寫完,便讓孩子們做一遍,而後根據他們的反饋進行修改。最後,我負責編寫的題目得到一致認可,意外還收穫一波讚譽。

看,資源並不等於好條件,而是現實條件裡能被利用起來的那部分。

記住一句話,“別貪心,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有;也別灰心,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沒有”,所以任何條件下都要掌握主動權,努力尋找現有條件下的最佳解決方法,選擇與現實的最佳相處方式,這纔是積極的人生,也只有這樣纔會有深處的自信和從容。

教育是難的

需要懷揣勇氣

遇見問題和挑戰,是人生路上的必然,也是教育路上的必然。如果沒有心理準備,或是心生畏懼,就會選擇逃避走向消極,最後遍地荊棘舉步維艱。

若是把教育過成了苦役,那終究是對自己的辜負和虧欠,畢竟投入了自己最好的年華和最濃烈的歲月。越是艱難,越需要浪漫主義情懷,因爲這樣纔會鼓起勇氣去面對和穿越。勇氣,是最好的“抗體”,有了勇氣,纔敢直面問題。

對那個隔三差五遲到的孩子,不妨和他一起商討,定製一份最合適的早上流程;

對那個掃地草草而過的孩子,試試告訴他“掃地掃地,同時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對那個屢屢不做作業的孩子,不妨向他借幾次紅筆,然後以禮尚往來的名義送他一支精心挑選的筆,悄悄告訴他,好奇這支筆會不會經他之手變得有點神奇;

對那個容易與同學起衝突的孩子,試試讓他在家校聯繫本上經常反映班級的好人好事,然後由老師來廣而播之……

這些辦法並非一定立竿見影、藥到病除,因爲教育是一項系統的艱鉅的工程,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量,但我們的積極面對和持續用力一定可以讓它朝着光明的方向發展。

假以時日,你或許會發現,許多事後的柳暗花明,不過是當時的處變不驚;許多過後的雲淡風輕,不過是一直的行不顧影。

做個行動派

才能成爲實力派

遇到問題,重要的是當下解決,而不是坐等,因爲時間可以是治療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愚者幻想,庸者等待,而智者總是在行動。

環顧教育領域,許多成效顯著並深受學生喜愛的優秀教師,往往是風格各異的。

有的雷厲風行剛毅果敢,所帶學生做事高效富有秩序感;

有的幽默風趣是行走的表情包,所到之處歡聲笑語一片;

有的飄逸灑脫大度寬和,帶的學生也多是性格開朗心胸開闊;

有的善解人意溫和可親,特別能撫慰學生的心靈……

你很難說哪種風格好,但所有風格都是在“做”中實現的,在“做”中產生了生產力。

教育沒有奇蹟,全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披荊斬棘。請相信,對於一個腳踏實地追求成長的人,道不遠人。所以,少猶豫,不糾結,做個行動派,讓自己成爲實力派,並因此自信。

教育是有趣的

樂趣就藏在日常裡

教育工作多細碎,這是它容易讓人心累的地方。但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事物的魅力總是與它的難度成正比,教育也不例外。容易令人心累生厭的細碎之處,恰恰就是教育的樂趣和美妙所在。

如何在細碎的日常裡製造出樂趣?我的方法是,往重複的事情裡添加一點新的元素,在衆多點滴中捕捉一點別樣的新奇,或是把一些細碎用特別的方式呈現出來,就會源源不斷地創造出驚喜。

例如活動課上,我會帶着孩子們變着花樣玩遊戲,諸如手影戲、老鷹捉小雞、丟手絹、丟沙包、手推車、捕“魚”等,整個操場都充滿了高密度的歡笑聲,還有孩子們說“又開始期待下週的活動課”時的眼神,覺得無比生動有趣。

一些本是平平無奇的日子,但對某個具體的孩子有獨特意義,比如他的生日,我都會精心策劃。每有孩子生日,我們就在當天(遇上節假日就提前)爲他隆重過一場,帶着滿滿的儀式感。

於是,每一個孩子都在熱烈的掌聲和祝福聲中慎重地許願,分享甜美的蛋糕,細味來自父母的愛的禮物(諸如成長錄、電子相冊等),發表成長感言,給父母打親情熱線,還有一個獨特的“定製”環節——我會隆重說說這個日子的偉大之處。

一個個教育細節都圍繞着快樂這個“母題”,趣意盎然。有生趣纔會有生機,校園生活的生動有趣讓教育變得有血有肉,脈絡清晰,生機勃勃。

真的,教育的樂趣,無處不在,只是它們喜歡“躲貓貓”,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和創造。

相信時間的力量

做個長期主義者

我曾無比投入地寫過一篇題爲《課堂,請走出“僞生成”的沼澤》的文章,花了整整一年時間。

因爲當時無人指導,我便採用了最原始的笨辦法:文章成稿後,先放置着不理,但對這個主題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大量閱讀,查閱資料,留心課堂,一個月後再回看原稿,便見出了問題,於是進行修改,再放置一段時間……如此循環往復了十幾稿。

最後在參評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年會論文評比時,竟獲一等獎,更讓我吃驚的是被選登在《中國教育學刊》上,而且標題被用了最大的字號放在封面的最醒目位置,那一刻,我赫然發現“原來我可以”。

這讓我嚐到了專注、投入、靜心的甜頭,更願意做個堅定的長期主義者。對待教學,我始終堅持像第一天那樣工作,專注而虔誠地備課、上課。

比如備課,我會用上四本教材,一本是自己上一輪用過的,一本是上一屆一位出衆的學生的,兩本是新教材,一本用於草稿,一本在謄抄後用於上課。當我紮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在講臺上收穫亮晶晶的目光時,那種愉悅感和滿足感是真切且深刻的。

對待育人,我更是系統考慮,爲孩子成長計深遠。每月一期的“百家講堂”饒有興致地一做就三年共三十期,被孩子們視爲精神成長的沃土和樂園;二十四節氣一期不落地走進八卦田,然後帶着孩子們一期不落地深度走進校園,乃至孩子們看到一棵樟樹樹冠被大雪壓斷後說“心都疼”……

不停留於某時某刻,而是着力於一生中的時時刻刻,這樣即便孩子們將來告別學校,也願意繼續不斷自我提升。

在這個時代,專注是個稀缺詞,沉靜是個高級詞,它們都是一種守勢的功,而長期主義者就是願意選擇專注和沉靜的人,在時間的洪流裡,遵從自己的內心節奏。

人生是選擇的結果,昨日種種,皆成今我。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因爲堅持的人越來越少。

教育不會天降奇蹟,全憑我們揮舞雙手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披荊斬棘。最炫酷的教育人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懷揣勇氣披荊斬棘後一臉驕傲地說“很難,但我可以”。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