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絕不能免費,否則會給全行業帶來災難” 德資巨頭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我們也深陷殘酷價格戰

每經記者:黃辛旭 每經編輯:金冥羽,杜恆峰,實習編輯,餘婷婷

“我們絕不能再推行免費推廣和智駕平權的策略,所有車型的組合輔助駕駛功能必須實現收費。”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舉辦期間,德資巨頭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的一番演講在業內外引發軒然大波。

眼下,汽車行業的智駕呈現了不同的商業模式,一方面,特斯拉FSD(智能輔助駕駛)以6.4萬元的高價佔據市場,華爲憑藉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構築溢價壁壘;另一方面,不少車企宣佈免費使用智駕服務,不斷掀起“智駕平權”的浪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採取收費模式,主機廠就可以從智駕系統中賺取收入,以便攤薄研發成本。而不收費,主機廠則可以擴大用戶對於智駕的使用量,從而獲取更多的數據來推動智駕算法迭代。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是擺在主機廠面前的兩條路。眼下,智駕滲透率在不斷提升。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6月,中國乘用車市場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標配率已攀升至24.1%,這一數字在半年前僅爲9.5%。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機廠要算好這筆“經濟賬”,或許並不容易。

兩種模式差異化競爭

今年以來,以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廣汽爲代表的主流車企集體發力“智駕平權”戰略。

比亞迪率先將搭載“天神之眼”高級別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車型下探至10萬元級市場;奇瑞發佈“獵鷹智駕”,小螞蟻智駕版首次將智駕平權的極限下探至6萬元級;零跑汽車宣佈對含有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車型智駕軟件全面免費,甚至向已付費用戶退還了輔助駕駛軟件費用。

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免費或低價捆綁智駕策略似乎是車企尋找差異化突圍的新打法。

但是,特斯拉、華爲等主機廠則堅持採取軟件訂閱收費模式。具體來看,針對中國市場,特斯拉增強版輔助駕駛(EAP)售價3.2萬元,季付1399元/季度,月付699元/月,其智能輔助駕駛(FSD)則定價6.4萬元;蔚來同樣採用了智能輔助駕駛功能訂閱策略,服務包月價格爲380元;華爲HUAWEI ADS(乾崑智駕)高階功能包標準價格爲一次性購買3.6萬元;HUAWEI ADS SE(乾崑智駕基礎版)高階功能標準價格爲一次性購買5000元。

對於車企收取智駕費用,有購車消費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疑問:“購車的時候已經收過硬件費用了,爲什麼還要收取軟件費用?”

在這樣的市場競爭壓力下,主機廠難免會捲入“價格戰”。此前,華爲HUAWEI ADS(乾崑智駕)高階功能包標準價格一次性購買價降至3.2萬元,活動期爲2025年7月1日至12月31日。

成本是企業核心考量

成本是主機廠選擇智駕收費的重要原因。“我認爲,大家沒有把賬算清楚。如果主機廠打算終身免費,你的預提費用夠不夠?一輛車每年的通信費、數據費,就像質保一樣要預提費用,不預提個幾千元,肯定不行。”在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斌看來,智駕應該是一項“服務”,而非汽車的終端“功能”,其年度履約費用遠比想象中高。

除了每年的通信費、數據傳輸費之外,智駕本身的人力、軟硬件成本同樣是巨大的開支。

從人力成本來看,智駕系統迭代需要大量人才支撐,包括算法工程師、數據標註專家、場景測試工程師等,這類核心崗位的薪資水平普遍高於行業平均。在騰勢N7智能輔助駕駛直播時,騰勢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強調,僅比亞迪的4000人智駕團隊,每月人力成本就高達10億元。

硬件方面,智駕功能依賴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雖然這些硬件成本會隨量產規模攤薄成本,但爲了保持技術領先性,車企需要不斷投入研發新一代硬件。

一位智駕領域從業人員告訴記者,硬件降本壓力也會傳導到供應商,“域控制器成本、傳感器成本、算力成本都關係到智駕的收費與否”。

“成本壓力很大。近年來,整車架構整合就是一個有效的降本方向。例如,我們將獨立的駕乘人員監控控制器、電子外後視鏡控制器、泊車控制器等,整合到整個域控系統中,這就是一種技術降本方案。”佛吉亞歌樂汽車電子事業部戰略副總裁李思霓向記者如是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不過,隨着近年來智駕技術不斷髮展,智駕系統硬件成本已不斷下降。

五礦證券研報顯示,比亞迪天神之眼C純視覺方案硬件成本便已降至4000元以內。

吳永橋援引國家統計局數據指出,儘管今年1至5月中國汽車工業營收同比增長7%,乘用車銷量增長14%,但行業整體利潤卻大幅下滑11.9%。

吳永橋還透露,除華爲與寧德時代在主機廠面前能保持一定話語權及溢價能力外,包括博世在內的絕大多數供應商均深陷殘酷價格競爭中。因此,在吳永橋看來,“若將所有高級別輔助駕駛功能免費安裝到所有車型上,將給中國智能輔助駕駛行業帶來災難性後果。”

有業內觀點也指出,智駕若想要健康發展,既要主機廠找到成本與體驗的平衡點,也需要市場形成對“服務付費”的共識。找到能讓車企、供應商、用戶三方共贏的商業模式,智能駕駛才能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