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底盤+安全”三位一體,嵐圖×華爲解鎖MPV智能化新範式
在央視新聞《中國經濟引力場》的鏡頭前,一臺搭載華爲乾崑智駕ADS 3.0的嵐圖夢想家,以“車位到車位”全場景貫通能力,自主完成從地下車庫召喚、園區複雜路況行駛到跨樓層泊車的全程“零接管”挑戰。這場在東莞華爲松山湖基地的聯合直播中,嵐圖汽車CEO盧放與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共同宣佈:嵐圖將All in智能化,全品類車型搭載華爲乾崑智駕方案,覆蓋MPV、SUV、轎車三大品類,並於2025年內全面落地,實現智駕的“超級+普及”。另外,2月19日,嵐圖夢想家將發佈新版型。
作爲全球首款搭載華爲高階智駕的MPV,全新嵐圖夢想家以“無地圖、無固定車位、無記憶路線”的雲端學習技術,重新定義了MPV智能化天花板,更標誌着中國車企與科技巨頭在智駕核心領域的協同創新邁入深水區。
車位到車位全場景貫通,重新定義MPV智駕標準
當一臺車長5.3米、軸距3.2米的MPV在無人駕駛狀態下自主駛出地庫,穿過華爲松山湖基地的閘機,並在園區內連續通過減速帶、多車道和U型彎道後,最終精準泊入極窄的極限車位——這場在央視直播中完成的“技術大秀”,讓嵐圖夢想家成爲全球首個實現“車位到車位”全場景貫通的MPV。其背後,是華爲乾崑ADS 3.0與嵐圖智能底盤的深度耦合:不依賴高精地圖、無需固定車位記憶、首次駛入陌生停車場即可調用。
傳統智駕方案往往割裂“行車”與“泊車”場景,依賴高精地圖或固定路線記憶,而嵐圖夢想家搭載的華爲乾崑ADS 3.0採用雲端學習技術路線,通過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與視覺融合感知系統,實時構建停車場三維語義地圖。在直播演示中,車輛首次進入華爲園區地庫時,系統即自動識別電梯口通道、車位線與障礙物,並基於動態路徑規劃算法,自主完成從車位召喚到跨樓層泊車的全流程。盧放在直播中強調:“目前行業內的‘車位到車位’普遍爲‘從固定車位到固定車位’,需要用戶在使用該功能前先跑一遍車位和路線,讓系統記住,第二次才能用,而華爲ADS 3.0能做到首次駛入陌生停車場即可用。” 靳玉志在直播中透露,春節期間乾崑用戶的智駕里程佔比已超過40%,智駕總里程1.43億公里,人們正在從敢用智駕逐步走向愛用智駕。
機械素質遇上AI算法,智能底盤與智駕協同進化
當智駕系統接管方向盤時,底盤能否像人類駕駛員一樣預判路況並主動響應,決定了乘客的舒適與安全。在全新嵐圖夢想家上,華爲乾崑智駕ADS 3.0與嵐圖自研的智能底盤首次實現了從“感知-決策-執行”的全鏈路協同,讓這臺5.3米長的MPV在複雜路況中展現出媲美轎車的靈活性與穩定性。
傳統智駕方案中,底盤調校與智駕算法往往各自爲戰,而嵐圖夢想家通過“智能魔毯空氣懸架+CDC電磁減震系統”的聯動,讓底盤首次具備了“預判能力”。嵐圖的天元架構與華爲ADS的協同,打破了智駕與底盤控制的數據壁壘。例如在“CST舒適制動功能”中,智駕系統實時計算剎車力度與車身姿態,將MPV常見的“剎車點頭”大幅度降低。這一功能在直播中得到直觀驗證:主持人勞春燕手持礦泉水在二排落座,車輛在紅燈前平穩剎停,瓶中水面僅有輕微波動。“確實很像老司機,非常舒適。”她感嘆道。
All in智能化背後的技術平權邏輯:從功能普及到體驗升維
“智駕好不好,不能光看是硬件的數量和軟件的版本,讓用戶覺得好用、敢用、易用、愛用,纔是好智駕的唯一標準。”在央視直播中,嵐圖汽車CEO盧放一語道破行業喧囂背後的核心邏輯。隨着嵐圖宣佈2025年全系車型搭載華爲乾崑智駕方案,這一戰略背後,是嵐圖對智能汽車價值鏈條的深度重構:以安全爲底線、體驗爲標尺,在MPV、SUV、轎車全品類中實現從“功能平權”到“體驗平權”的跨越。
在盧放看來,真正的技術平權需建立在底層架構的代際優勢上。嵐圖自研的ESSA原生智能電動架構與中央集中式天元架構,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智駕系統與底盤、動力的毫秒級協同。這種“軟硬一體”的能力,使得嵐圖車型在複雜路況下的智駕體驗遠超“算法+普通底盤”的拼接方案,成爲其All in智能化的核心底氣。
當嵐圖夢想家以毫米級感知穿越地下車庫的幽暗彎道,以類人決策從容應對園區閘機的擡杆邏輯,中國智駕技術終於跳出了“參數內卷”的桎梏,在MPV這一高難度賽道完成了從功能堆砌到體驗升維的關鍵跨越。這場央企與科技巨頭的深度協同,不僅驗證了華爲乾崑ADS 3.0在複雜場景下的技術魯棒性,更揭示了嵐圖ESSA架構與智能底盤系統的“隱性實力”——當90%鋁合金懸架遇見每秒萬億級算力的MDC平臺,機械素質與數字靈魂的化學反應,正在重構智能汽車的價值座標系。
從“中國路”到“全球路”,嵐圖與華爲的合作範式爲汽車產業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在L3級智駕的臨界點上,沒有企業能獨享技術紅利,唯有打破軟硬件協同的“柏林牆”,在傳感器與執行器的毫秒級對話中尋找最優解,才能讓中國智能汽車真正具備“平視世界”的底氣。正如那抹首次亮相的“宸星灰”,在深黑底色上勾勒出的不僅是車身輪廓,更是一條指向智能化深水區的技術航道——那裡沒有彎道超車的僥倖,只有底盤調校與AI算法日夜兼程的奔赴。
文章系第三方投稿,與數字尾巴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