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玉禾田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AI驅動環衛市場進入歷史拐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環衛行業正在形成‘科技賦能+服務增值’的價值重塑。”近日,在玉禾田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事長周平如此說道。
此前,玉禾田發佈了2024年年報,在環衛行業陷入全面價格混戰,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之際,公司交出了一份逆勢增長的財報——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72.03億元,同比上漲 16.93%;實現歸母淨利潤爲5.75億元,同比上漲10.40%。
對於業績的持續突破,周平認爲這與公司“數智轉型創新發展”戰略分不開,“我們通過‘硬件智能化+軟件平臺化’的協同創新機制,突破了傳統環衛服務的業務邊界。”
據瞭解,目前公司的“陽光S200清掃機器人”等產品已經成功落地,同時與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開發玉禾田大模型,平臺已實現95%硬件接入,100%國產化。公司運營的項目成本中,人力成本佔比爲50%,公司穩步推進智能化替代,有計劃地通過智能裝備替換人力,節約運營成本。
周平認爲,在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等科技的賦能之下,環衛市場迎來了歷史拐點。
業績逆勢增長
梳理來看,玉禾田2024 年兩大主營業務均實現業績增長。
其中,城市運營實現收入61.09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爲85%,同比增長20.57%,毛利率達26.22%,同比上年提升了0.87個百分點,新籤合同總金額83.40億元,行業排名前三,新增年化金額爲20.71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3.10%,在手合同金額577.20億元,待執行合同訂單爲373.80 億元。
物業管理實現收入10.87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爲15%,同比增長1.04%,物業管理毛利率爲10.08%,新籤合同總金額約14.82 億元,保持穩定水平。
今年一季度,玉禾田的經營業績也保持了穩定增長,1-3月實現營業收入18.82 億元,同比增長10.58%,實現淨利潤1.61 億元,同比增長了9.2%。
在環衛行業整體承壓的當下,這份財報展現出了一定的韌性。
近年來,環衛行業價格戰日益激烈,2024年上半年數據顯示,14家上市環衛企業累計營收219.63億元,但應收賬款卻飆升至251.61 億元,佔比營收高達115%,遠超行業警戒線3.8倍。而這些企業的業務規模僅佔全行業的10%,整個行業的應收賬款壓力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玉禾田的應收賬款也從年初的32.66億元增至42.18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爲46.31%。業績說明會現場,關於玉禾田的應收賬款壓力成爲投資者頗爲關注的話題。
玉禾田董秘郭瑾迴應指出,隨着公司營業收入規模擴大,公司應收賬款金額有所提升,但整體在可控範圍內。應收賬款管理是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國家近期出臺的相關政策也有助於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改善企業應收賬款回收狀況。
“同時,每個項目公司均設有專門的應收賬款管理小組,項目負責人爲第一責任人,每月召開應收款專題會議通報收款情況,每週向集團總部彙報收款進度;出現特殊情況會啓動預警機制,及時形成處理方案,以保證應收賬款的及時收回。”郭瑾說道。
據郭瑾介紹,玉禾田2025 年一季度回款金額達17.74 億元,同比增長 21.26%,回款能力顯著提升。
危機與變革並存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千行百業帶來了明顯變化,環衛行業亦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當前,環衛產業正經歷從傳統人工向機械化、進而向新能源化、智能化、無人化的跨越式轉型。
郭瑾認爲,環衛產業危機與變革是並存的,在數字化等技術的賦能之下,行業已經開啓了智慧管理的新時代。
“目前公司正在加速推進‘城市大管家’戰略佈局,以科技賦能推動業務轉型。 通過引入智能設備和數字化平臺,將傳統環衛服務拓展至市政管理、市容維護等綜合服務領域,構建起智慧化、全鏈條的城市運營服務體系。 ”郭瑾說道。
此前,玉禾田通過先後兩次交易實現了對無人駕駛清潔車廠商坎德拉智能100%控股。2024年,坎德拉智能實現營業收入1058萬元,近期,“坎德拉機器人”已經實現了海外銷售。2024年,玉禾田還新增了智慧水務、無人機巡檢等應用場景,成功打造6個數智化標杆項目,其中景德鎮“四精”管理模式獲評中環協數字化轉型創新案例。
周平認爲,目前,公司在“機器人+環衛”領域的探索已經初見成效,並且公司啓動了“技術出海”戰略,在東南亞市場,中東市場,輸出符合城市道路特點定製的“機器人集羣”智慧保潔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機器人產業持續發展,環衛機器人有望迎來大規模使用,部分市場人士擔心無人機對一線人工的替代可能引發負面影響。
而在玉禾田董事、副總經理楊波看來,從目前階段來看,機器人產業還尚屬早期,談機器人替代環衛工人還有點遙遠,“不過,環衛行業作爲人力密集型的產業,正在面臨嚴峻的挑戰,首先就是從業人員老齡化非常嚴重。”
楊波指出,從行業發展規律和企業經營實際出發,“環衛機器人”的應用將採取漸進式推進策略。當前行業面臨的從業人員老齡化、用工成本上升和作業安全風險等現實問題,使智能化轉型成爲必然選擇。
“在推進技術升級過程中,公司將秉持審慎穩健的原則,一方面在標準化作業場景逐步引入智能裝備,另一方面保留需要人工判斷的複雜作業環節,通過人機協同模式實現平穩過渡。”楊波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