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現在式 中醫大附醫的AI臨牀創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AI中心主任張詩聖。

人工智慧正悄悄改變醫療的核心現場。從診間到病房,從急診到加護病房,醫師與護理師每天面對的資訊量龐大,傳統方式往往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而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個超過50人的專業AI團隊正試圖改寫這一切。他們結合數十位資訊工程師與臨牀醫師,將人工智慧導入真實醫療場景,讓診斷更快、更準,照護更智慧。

最引人注目的突破之一,來自心臟科。當急診病患出現胸痛,AI驅動的心電圖(ECG)系統能在心臟科醫師尚未到場前,即時辨識是否爲急性心肌梗塞。其準確度達98%,在假日與值班時段,更可進一步縮短「door to balloon time」近16分鐘,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這項工具目前也已應用於合作的救護車,協助及早辨識需要緊急心導管手術的病人,並送往合適的醫院救治。在心導管室,AI可藉由血管攝影影像推估心臟功能,讓醫師手術更安全;並與南加大郭宗傑教授團隊合作,進行血管狹窄分析,協助更精確地評估支架尺寸與預後風險。這些進展使急重症醫療更有保障。

在腦神經醫學領域,AI同樣展現價值。腦出血的偵測與定位已於院內急診與加護病房落地應用,近半年的準確度分析達92%,敏感度更高達100%,協助年輕值班醫師迅速辨識急症,守護病人安全。藉由腦部斷層影像,AI也能判斷是否屬於大血管阻塞中風,協助醫療團隊及早決定是否進行取栓手術。對腦瘤患者,AI系統也能在影像中精準圈出病竈,爲治療計劃提供關鍵依據。

醫學影像的應用更爲廣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架構分析胸部CT影像,不僅能偵測圈選肺部腫瘤,AI還能同時分析冠狀動脈鈣化,提前揭露心血管風險。在覈子醫學領域,AI協助偵測癌症骨轉移,甚至應用於巴金森氏症的TRODAT掃描,提升診斷敏感度與效率。

醫療也不只是診斷,更涵蓋長期照護。過去壓瘡傷口管理高度依賴人眼判斷,經常因經驗不同而出現差異。AI現在能自動進行傷口分級,六級判斷的平均準確度達84%,並結合資深護理師的專業,提供照護建議,持續追蹤病竈變化。

生成式AI與AI代理人(agents)的導入,更逐步改寫了繁重的紀錄工作。從語音辨識轉寫病歷,到自動生成交班摘要,再到化療副作用分析,AI協助護理人員專注於最重要的事:病人。醫師端同樣受惠,語音輸入能直接轉換爲結構化病歷,搭配智能化病歷審查,降低遺漏與錯誤。

在醫院管理層面,智搜平臺與智能客服系統則成爲內外溝通橋樑,員工可快速查詢規章,民衆的問題也能被自動分派給對應科部。進一步的「智能圖書館」應用,結合RAG技術,讓各科室能建立專屬知識庫,快速查詢最新治療指南與SOP,讓醫療知識不再散落,而是被組織、被運用。

中國醫大附醫的實踐顯示,AI在醫療領域已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現實的現在。從搶救生命的急診,到提升效率的病歷管理,再到醫院的知識治理,AI不只是工具,而是推動醫療轉型的引擎。當人工智慧與臨牀經驗相輔相成,醫療服務的精準度與效率將同步提升。這不僅是對病人最直接的保障,也使臺灣醫療能在國際交流中展現特色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