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 行醫取義 開不賺錢的刀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強調「用制度讓大愛落地」的管理哲學。聯合報系資料照

衛生福利部今年元月公佈最新醫學中心評鑑結果,義大醫院晉升爲高屏區第四家醫學中心,義大醫院自創院以來,從高雄市的偏鄉地區一步步成長,如今升格爲臺灣新興醫學中心。背後的推手之一,就是義大醫院現任院長杜元坤,他的故事,不僅是專業醫師的生涯選擇,更是一段關於承諾與責任的堅持。

在醫院才能推動醫療創新

杜元坤出身臺南,自臺北醫學大學畢業後,長期在林口長庚醫院服務,曾任外科部長、骨科主任。2003年因父親企業經營不善,留下鉅額債務,之後他毅然南下,在義大醫院當時的院長陳榮基邀請下加入義大團隊。

杜元坤錶示,不同於許多醫師執業多年後選擇自行開業,他始終堅持走大醫院之路。「在大醫院纔有足夠病例,能推動醫療創新,突破現有的限制。」他坦言,南部醫療之所以人才外流,關鍵在於缺乏舞臺,而義大正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與義大醫院創辦人林義守談條件時,杜元坤提出兩大原則:一是允許他開「不賺錢的刀」,專攻困難卻對病人至關重要的手術;二是延續早年承諾,每月捐出一半薪水,即使揹負家中債務也不曾中斷。杜元坤強調「很多人爲醫院謀利,我爲醫院取義。」

如今,義大醫院已成爲南臺灣重要醫療據點,吸引優秀醫師迴流,併成功升格爲醫學中心。杜元坤堅信,醫療沒有完美,但要持續努力,讓「不完美變得更好」。

談到義大醫院的管理之道,杜元坤錶示,早年身爲一名醫師,他的工作是在專注臨牀、教學與研究;但身爲一間大型醫院的院長,還必須在績效管理、同仁滿意與公益理念之間找到平衡。杜元坤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專業經營」與「慈悲大愛」之間建立制度,帶領團隊走出一條與衆不同的醫院管理之路。

杜元坤坦言,當醫師時,他的時間分配大致是臨牀60%、教學20%、研究與創新各10%;但成爲院長後,他必須把臨牀比例降到45%,撥出15%投入經營管理。他表示:「我白天看診、開刀,晚上回到辦公室纔開始看財報、政策方向,一直忙到凌晨一點才休息。」

以病人爲尊、以同仁爲上

但是即便身爲院長,杜元坤依舊堅持將20%的時間放在教學,因爲「傳承不能少」。不同的是,他現在不只教醫師如何看病、開刀,還強調「醫療是專業服務業」的概念。

杜元坤強調:「要以病人爲尊,更要以同仁爲上」,他經常提醒醫院同仁,醫療團隊彼此支持,才能把愛心傳遞出去。他也特別叮嚀年輕醫師:「遇到弱勢病人,要更用心,因爲真正需要我們幫忙的,不是每天穿西裝打領帶的人,而是那些穿着拖鞋、從田裡趕來的病人。」

杜元坤也主張,身爲一家醫院的院長,必須注重「五力平衡」:人、事、物、財、報、心靈。例如,兒科與急重症科別雖然健保給付低,卻是醫院不可或缺的核心。他主張透過資源再分配,讓這些醫師薪資高於全院中位數,以確保制度公平,他直言:「這不是收入問題,而是大醫院國際定位的問題,辛苦的領域更要支持。」

此外,杜元坤也強調,醫療績效不只是病人的康復率,更包括同仁的滿意度與病患家屬的感受,「重症病人最辛苦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長年照顧的家屬。」因此,他在門診時經常把家屬納入談話,提醒病人感謝身邊支持的親人。這樣的觀點,讓許多病人家屬在回診時忍不住落淚。

在杜元坤的眼中,醫院不是純粹的慈善機構,也不是單一的營利事業,而是一個必須兼顧專業、績效與慈悲的舞臺。他的管理哲學,正是「用制度讓大愛落地」。他說:「醫療沒有完美,但我們要努力,讓不完美變得更好。」這句話,既是他身爲外科醫師的信念,也是他帶領義大醫院持續成長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