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下個關鍵字 AWS傅元亨:韌性更看重回復力

AWS臺灣公部門業務總監傅元亨今天表示,智慧城市加速發展,下一個關鍵字就是「數位韌性」,仰賴異地備援、彈性擴充,持續的測試演練與改善等,所謂的韌性,「不是不會被打倒,而是被打倒很快回復」的能力。

中央社主辦2025智慧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今天登場,AWS臺灣公部門業務總監傅元亨以「智慧永續城市的下個關鍵字」爲題發表演講。

傅元亨表示,數位化已經深入智慧永續城市中,爲政府與民衆生活的每個面向帶來改變,但人們對智慧永續城市的期待基準也隨之演變,尤其數位化之後,等待變得讓民衆難以容忍,智慧永續城市的數位基礎設施韌性,顯得更重要。

他接續說,智慧城市、智慧國家需要有更強韌性,風險來自於實體或虛擬損傷、電力中斷、系統負載與整合,例如大量報案、資訊涌入,如何運用數位基盤進行覈實、決策判斷及即時迴應等。

「當災害發生時,數位韌性變得更重要」,他說,日本歷經地震海嘯的慘痛經驗,因此積極採取第一,「異地備援」,透過於其他地區、乃至境外的雲端資料中心部署備援系統,降低大規模停電、實體或虛擬損傷造成停機、服務中止風險;此外,透過「彈性擴充」,意即雲端高彈性、高擴充性功能,才能應對短時間涌入的資訊。

他也以烏克蘭戰爭爲例,烏克蘭以先進的「手機裡的國家」爲數位願景,因資料中心等實體基礎設施遭攻擊,凸顯出設施的脆弱性,但也因烏克蘭迅速將關鍵資料備份至境外,展現韌性的實踐。

傅元亨認爲,雲端公司建議客戶從2個角度思考系統設備韌性建構,第1,「高可用性」,服務必須要能上線、不能當掉,透過架構設計以及運作機制去抵抗主要系統故障;第2,「災難復原」,可讓系統快速地重新上線,包含備份復原,以及資料儲存,並持續的測試演練和改善。

他強調,「韌性不是不會被打倒,而是被打倒、打穿時,能很快回來」,衡量韌性關鍵的指標,包括損失多少資料,能用多快速度回覆服務等,建構韌性的幾大支柱,包含人、文化、技術、資料與流程。

他也提及一個概念,災難發生時,不見得是完整系統重新啓用,可以採取輕量化的方式,例如過去有10種報稅方式,但災難時,系統不見得每項服務都要運轉,可以考量用低成本方式,讓民衆繼續使用到一定程度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