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孃家人”故事 | 昔日“空心村” 如今“桃花源”
【職工“孃家人”故事】
原標題:駐村幫扶兩年,工會幹部周登清帶領村民蹚出一條特色產業振興之路——(引題)
昔日“空心村” 如今“桃花源”(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書聞
“感謝周隊長幫忙協調,爲我們送來免費優質化肥,今年的芒果、水稻收成肯定比去年更好。”日前,海南省總工會攜手海洋石油富島有限公司到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黎盆村開展送化肥活動,村民朱小靜看着分到手的化肥笑着說。
朱小靜口中的周隊長是海南省總工會派駐到黎盆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周登清。2023年7月,周登清主動請纓駐村,帶領村民盤活閒置資源、創新產業模式,蹚出一條特色產業振興之路,讓黎盆村從產業單一、村民收入低的“空心村”變成充滿歡聲笑語的“桃花源”。
小產業闖出大市場
在黎盆村村民的記憶裡,2023年後,村委會辦公室裡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們村裡自己養殖的龜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你們就買一些試一試吧!”那是周登清一次次地向餐飲門店推薦,在爲村民養殖的龜類找銷路。
2022年,政府發放給110戶貧困戶1萬餘隻龜苗。龜雖長成,但銷路問題讓村民十分發愁。
周登清意識到,必須跳出傳統銷售模式。他帶着村幹部跑遍陵水的餐飲店做市場調研。“整隻活龜處理起來麻煩,運輸成本高,很難賣出去。”不少餐飲店老闆的反饋讓他靈光乍現。2024年春節後,周登清向鎮政府申請45萬元購入切割分裝等設備,建成全村首個龜類加工廠。
此外,周登清巧妙地圍繞海南飲食文化推出“龜雞養生套餐”——將龜肉與本地土雞搭配銷售,這道“水陸雙鮮”一經推出便在陵水縣熱銷。而後他趁熱打鐵與海口市餐飲協會聯繫,將產品銷往海口的餐飲門店,讓“黎盆龜”品牌成功落地,實現村民年增收超6萬元。如今,村裡超半數家庭加入養龜行列。
巧藉資源喚醒沉睡土地
“以前,這片地荒廢得讓人心酸。”村民黃先生回憶往昔:56畝地裡,滴灌管道鏽跡斑斑,野草叢生,這個百香果種植基地因合作企業退出已閒置兩年,村民的地租無着落。
“我曾想利用工會聯繫廣泛的優勢請一些企業來此投資,看能否將其盤活。”周登清告訴記者。可是事情並沒有他想得那樣簡單,先後有6家種植公司到黎盆村實地考察,但面對地勢低窪易積水、地租成本高等問題,企業負責人紛紛搖頭。
周登清沒有退縮,他輾轉儋州、瓊中等地考察、尋訪合作方,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着各個鄉村與企業間的合作運營模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4年底,他通過工會幫扶網絡聯繫到海南滴滴沃家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面對企業的基地修復成本高、投入週期長等顧慮,周登清迅速協調50萬元財政幫扶資金爲其託底。同時,他提出實行“土地租賃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每年向村集體支付分紅並給予村民土地租金。
今年2月27日,隨着雙方在地租標準、收益分配方案等關鍵條款上達成共識,這片沉睡兩年的種植基地開始煥發生機。
“要讓年輕人留得住、有奔頭”
在打造熱帶特色產業的同時,周登清還積極爲待業青年尋求就業機會。3月6日,他帶領村裡8名待業青年前往陵水德林誠信水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與現場觀摩與面試活動,讓青年們直觀瞭解公司的運營模式和工作環境,並鼓勵他們主動學習養殖技術、運營管理,將來爲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最終,經過面試,8名青年順利入職。
“要讓年輕人留得住、有奔頭。”周登清說,下一步,工作隊將會同村“兩委”爲待業青年搭建就業平臺,助力鄉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推動鄉村勞動力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讓年輕人成爲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村集體通過養殖產業與文羅農產品批發市場合作,當年實現分紅,惠及脫貧戶、低保戶等140戶家庭;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累計開展212人次,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建設5套村民議事坪,提升便捷室外矛盾調解場所……周登清用實幹破解難題,讓黎盆村走上振興之路。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