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學習利他的智慧
「他不是需要我團隊的協助嗎?怎麼槍口對內還興風作浪呢?若認爲對他的業務沒幫助,明說就好,有必要惡言相向,懷疑我團隊的功能?」
同事情緒激動地向我抱怨,即使一週過去,怒氣仍未平息。於是我問:「相信你的團隊做出的貢獻已經從終端客戶的回饋得知,過去幾年來並未收到任何抱怨,那麼對方突然如此對待你,是否發生了什麼事?」
同事這時纔想起,對方因客戶採購策略調整而承受營收壓力。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對方情緒明顯失衡,原本無關緊要的小事也被放大解讀,杯弓蛇影、反應過度,稍有差池便遷怒他人,動輒得咎,顯示出其情緒控管能力已受到明顯影響。
若對方真認爲不需要你的協助,早就明確表態,又何須以如此非理性的方式表達?與其陷入對立,不如先安撫心中被激起的情緒漣漪,回到自己身上,細細覺察內心的想法與起伏,重新整理自己的狀態與立場。
將自己捲入糾結與抉擇的情境,往往源自於內在的阻礙與外在的干擾,也就是圍繞在「你」與「我」之間利益取捨的拉扯:我是爲你鞏固業務,還是爲我的團隊刷存在感?是在滿足你的需求,還是證明自身的價值?
關鍵不在選邊站,而是能否真誠表現關懷(利他),同時不讓自己感到壓抑與耗損(無我)。
《孟子.告子下》:「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提醒我們遇到難處或困境也是成長的契機。但若爲了證明自己而情緒失控,火冒三丈,急於以行動反擊,證明對方錯誤,這樣激烈的情緒反應,使人陷入身心疲憊的狀態,反而與「磨鍊成長」的初衷背道而馳。
真正有價值的鍛鍊,可以藉由觀察自己情緒以及身體反應,讓念頭回到單純的自己身上,靜靜的覺察並感受它。
嘗試去看到對方內心世界、情緒、想法,先不加以評判,目的是幫助我們提升抗壓力、擴展能力,而不是讓我們在高壓下逐漸失去平靜與健康。
磨練不是自我消耗,而是適度挑戰、循序成長。唯有懂得在推進中善待自己,才能真正「增益其所不能」,而不是「失去本來所能」。如此,反而應該感謝對方給予我們機會來提升自己的高度。
《哥林多前書》第13章中關於愛的真諦,強調了愛的重要性及其無私和永恆的特質,也就是傳遞出利他、無我的真義。要能不委屈自己,得放下以自我爲中心的執念,用利他的心態待人處事,才能獲得真正的內心解脫與平靜。
(作者是科技公司專案管理部門資深處長、實習企業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