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善用 RACI 矩陣 實現管理當責

朋友向我抱怨,直屬主管經常跳過他,直接找第一線執行者討論專案進度,或詢問工程師遇到的問題,最後卻又回頭追問他後續的處理結果,讓他總是措手不及。對執行者而言,反而省事輕鬆,因爲只要直接與大主管溝通就好。

對他來說,這不僅凸顯了在人員管理與專案掌握上的不足,更難以真正掌控全局,卻仍須承擔所有責任。久而久之,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失去了發揮空間。而這正是許多中階主管在組織中常面臨的兩難與壓力。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根本。然而在現實中,權力與利益往往凌駕於尊重之上,尤其面對掌控欲強、時時處於焦慮狀態的主管時,單靠表面的尊重往往難以發揮作用。這時,更需要運用「RACI矩陣」,重新界定各自的角色與責任,強化彼此的連結與信任,進而降低主管的焦慮感。

RACI矩陣是一種用於專案執行與交付過程中,明確界定團隊角色與責任的實用工具。R(Responsible,執行者):負責實際執行工作的成員;A(Accountable,當責者):對最終成果負全責的人,且只能有一位;C(Consulted, 諮詢者):提供專業建議或知識的對象;I(Informed,知情者):需要被告知進度與結果,但不參與決策。

基於這個架構,重新盤點並清楚界定團隊成員、指揮體系與各自的角色職責。這位朋友作爲專案的A(當責者)理所當然需負全責,團隊成員則是R(執行者),而直屬主管則屬於I(知情者),同時也能依需求借助其經驗,或邀請外部專家擔任C(諮詢者)的角色。

角色一旦明確,就須主動向主管報告最新安排,展現當責者的擔當,並從四個面向:主管、團隊、個人及專案文化,建立穩固的溝通管道,串點成線,形成以當責者爲核心的溝通網絡。

首先,掌握主管真正所關切的是關鍵。瞭解他爲何把你當空氣,是否因專案攸關營收、回報不即時或有客戶壓力等,才能預作迴應。

與團隊的溝通不應只限於例會,而是要提高日常溝通的頻率;不是等到出了問題纔去找成員瞭解,而是平時就主動關心他們的進展與挑戰,及早排除風險並協助解決。

作爲當責者,要建立與主管正式與非正式管道,主動更新進度、回饋成員意見,必要時偕同成員與主管共同討論,展現對現場的掌握度。

然後建構一致性的專案文化,形成共同價值觀、溝通默契與合作規範,有意識地塑造行爲默契,使團隊即便在高壓與變動中,仍能以你爲中心,維持信任與協作。

當要實現敏銳且即時的迴應,關鍵在於讓團隊擁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建立穩固的溝通網絡與回饋機制,貼近第一線並保持同步作業,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回報頻率,建立非正式溝通管道,預判主管的預判,才能真正解除主管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