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動態扭矩管理,實現4秒級零百加速和超1000km續航

支持動態扭矩管理("VCU宏觀調控+MCU精細調節"雙閉環控制)的技術主要通過賽力斯集團的DE-i平臺實現。該平臺通過車輛控制單元(VCU)對全局動力需求進行動態調控,同時結合電機控制單元(MCU)對扭矩輸出的精細化調節,綜合考慮路況、溫度、負載等多維度參數,最終實現動力與能耗的平衡。這一技術被應用於多款車型中,具體表現如下:

1. 4秒級零百加速的實現

2. 超1000km續航的技術路徑

技術協同效應分析動態扭矩管理技術通過實時調節前後軸扭矩分配(如比亞迪DM-p的四驅結構),既能提升加速性能,又可避免動力浪費。例如,在高速巡航時降低電機負載以優化能耗,而在急加速時釋放最大扭矩,從而兼顧4秒級加速與超長續航。此外,華爲DriveONE電驅系統(應用於問界M9)和沃爾沃的智能四驅技術均體現了類似的雙閉環控制邏輯。

典型車型對比

車型

技術方案

零百加速

綜合續航

關鍵證據

賽力斯SF5

DE-i平臺+雙電機四驅

4.68秒

NEDC超1000km

比亞迪方程豹豹5

DM-p平臺+雙擎四驅

4.8秒

1200km

問界M9增程版

華爲DriveONE+1.5T增程器

4秒級

超1000km

沃爾沃T8 RECHARGE

插混系統+智能四驅

4秒級

超1000km

綜上,動態扭矩管理的雙閉環控制技術通過全局優化動力輸出與能耗,成爲實現高性能與長續航的關鍵,而不同車企通過混動、增程或高效電驅平臺等差異化路徑達成了相似目標。

♯ 動態扭矩管理技術在不同車型中的具體實現方式是什麼?

動態扭矩管理技術(Dynamic Torque Vectoring,簡稱DTV)在不同車型中的具體實現方式如下:

1.豐田RAV4和威蘭達:

2.保時捷:

3.奧迪:

4.三菱汽車:

5.長城汽車:

6.電動汽車中的應用:

7.混合動力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 賽力斯DE-i平臺如何通過VCU和MCU實現雙閉環控制以優化動力輸出和能耗?

賽力斯DE-i平臺通過整車控制器(VCU)和電機控制器(MCU)實現雙閉環控制,以優化動力輸出和能耗。具體來說,這種雙閉環控制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比亞迪DM-p平臺與賽力斯DE-i平臺在動態扭矩管理方面有何異同?

比亞迪DM-p平臺與賽力斯DE-i平臺在動態扭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異同。

比亞迪DM-p平臺的動態扭矩管理

比亞迪DM-p平臺是其DM系列技術中的高性能版本,採用雙擎四驅架構,支持多種駕駛模式,包括EV純電、HEV並聯、HEV串聯、HEV高速和HEV能量回收。在扭矩管理方面,DM-p平臺的核心在於通過先進的扭矩算法實現高效的動力分配和能量利用。具體來說:

賽力斯DE-i平臺的動態扭矩管理

賽力斯DE-i平臺是其超級電驅智能技術平臺,主要聚焦於增程式電動技術。雖然具體的扭矩管理細節未詳細披露,但可以推測其在動態扭矩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異同點總結

1.技術架構:

2.扭矩管理:

3.能量管理:

4.應用場景:

綜上所述,比亞迪DM-p平臺和賽力斯DE-i平臺在動態扭矩管理方面各有特點。

♯ 如何評價華爲DriveONE電驅系統在提升電動汽車加速性能和續航能力方面的效果?

華爲DriveONE電驅系統在提升電動汽車加速性能和續航能力方面表現出色,具體評價如下:

加速性能

1.高效能電機與動力分配:

2.動力輸出與響應速度:

續航能力

1.高效電池管理與能量利用:

2.續航里程提升:

3.充電效率:

總結

華爲DriveONE電驅系統通過高效的電機設計、先進的電池管理技術和創新的動力分配方案,在提升電動汽車加速性能和續航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高效的SiC高壓總成、異步五合一電驅系統和先進的BMS技術不僅提升了整車的動力響應速度和續航里程,還優化了能量利用效率,爲電動汽車用戶提供了更長的續航里程和更少的充電需求。

♯ 在實現超1000km續航的電動汽車中,哪些技術或策略被證明是最有效的?

在實現超1000公里續航的電動汽車中,以下技術或策略被證明是最有效的:

1.固態電池技術:

2.摻硅補鋰技術:

3.石墨烯鋰電池:

4.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BMS):

5.輕量化設計:

6.超級快充技術:

7.自動駕駛技術:

8.超級電容技術:

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不僅解決了電動汽車的續航焦慮問題,還爲電動汽車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