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飛生物由盈轉虧,國產疫苗轉型突圍成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曾經的疫苗行業領軍者,現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8月18日,國產疫苗龍頭企業智飛生物發佈的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49.19億元,同比暴跌73.06%;淨利潤由上年同期的盈利22.34億元急轉直下至虧損5.97億元。
從具體產品來看,2025年上半年,智飛生物的九價HPV疫苗批簽發量同比大降76.8%,從1827.17萬支跌至423.88萬支;四價HPV疫苗批簽發量從去年同期的46.6萬支跌至0;其代理默沙東產品的收入從去年同期的175.9億元跌至43.7億元,跌幅達75.16%。
這是智飛生物2010年上市以來首次半年度虧損,也是2024年第三季度以來,連續四個季度單季虧損。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智飛生物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核心產品的週期性波動與渠道庫存壓力的雙重影響。
一方面,其過往業績高度依賴HPV疫苗、流感疫苗等大單品,這些產品在特殊時期曾憑藉“剛性需求+滲透率提升”,實現爆發式增長。但自2024年起,由於前期接種需求的集中釋放,以及部分二類疫苗被納入免費接種計劃,自費疫苗市場空間受到壓縮,加之渠道端前期囤貨消化緩慢,終端實際銷量因此低於預期。另一方面,智飛自主產品,如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等,需求斷崖式下跌,進一步拖累整體收入。
智飛生物當前的境況,也映照出整個國產疫苗行業在經歷高速增長後集體面臨的困境。對於這些企業而言,究竟該如何突圍?
國產疫苗業的挑戰
智飛生物的業績下滑早有預兆。
根據財報,智飛生物在2024年面臨了嚴峻的市場挑戰,營收大幅下滑至260.7億元,同比下降50.74%;淨利潤也顯著減少至20.18億元,同比下降74.99%,反映出行業整體進入調整期。其中,智飛生物生物製品2024年營收爲258.46億元,同比下降51.15%。
2025年一季度,智飛生物營收繼續同比下滑79.16%至23.74億元;當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3.05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4.58億元。
到2025年上半年,智飛生物交出上市以來“最差中報”,其中,一大變化是代理產品貢獻大幅減少。前6個月,代理產品收入約爲43.70億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爲89%左右。而2023、2024年,其代理產品收入佔比分別爲98.05%和94.61%。特別是2023年,以默沙東HPV疫苗爲核心的代理業務營收和毛利潤分別達到518.9億元、133.2億元,分別佔到公司總營收和毛利潤的98.05%、93.5%。
“智飛生物所面臨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行業的普遍性挑戰。過去幾年,HPV疫苗等帶來的高增長具有特殊性和階段性。當這些驅動因素消退,而企業未能及時培育出具有同等分量的新增長點,業績‘變臉’是必然。”一位不願具名的藥企高管直言。
事實上,智飛生物的困境並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整個國產疫苗行業正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
今年以來,沃森生物雖憑藉13價肺炎結合疫苗等品種維持一定體量,但增速已顯著放緩,利潤承壓明顯。其重磅產品HPV二價疫苗面臨萬泰生物等強勁對手的貼身競爭,放量速度不及預期。
另一方面,萬泰生物受市場調整、政府集採及九價HPV疫苗擴齡等影響,其HPV二價疫苗馨可寧這一曾是國產替代的先鋒,同樣面臨市場增長趨緩、競爭加劇的壓力。康泰生物、康希諾等企業均面臨主力產品增長乏力、新產品尚在培育期的青黃不接局面,業績普遍承受較大壓力。
長期以來,國內疫苗企業多聚焦成熟度高且市場風險較小的傳統技術路線產品,同類管線佔比高,且大多集中在HPV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腦膜炎球菌疫苗等熱門疫苗品種,重磅產品上市時間顯著晚於歐美頭部企業,進而導致國內疫苗存量市場競爭持續加劇、產品同質化日益明顯。
“從行業共性看,疫苗企業的業績波動本質上是天然侷限於‘產品驅動型’業務模式。除智飛外,沃森生物(依賴13價肺炎結合疫苗)、萬泰生物(依賴二價HPV疫苗)等頭部企業均面臨類似問題。”前述分析師指出,單一或少數大單品貢獻主要收入,部分企業單一產品佔比甚至超60%,而疫苗研發週期長、審批嚴格、市場滲透率存在天花板,一旦核心產品進入生命週期後半程或競爭加劇,業績便易出現大幅波動。
轉型突圍成趨勢
面對業績的重壓,轉型自救成爲疫苗企業們的共同抉擇。儘管路徑多樣,卻無一不面臨着重重挑戰。
今年3月,智飛生物宣佈以現金5.93億元對重慶宸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宸安生物”)進行增資,並取得後者51%的股權。宸安生物在國內代謝疾病藥物領域中位居前列。圍繞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製劑,宸安生物已形成十餘個在研項目。其中,司美格魯肽注射液(降糖)已完成臨牀Ⅲ期試驗;司美格魯肽注射液(減重)正處於臨牀Ⅲ期階段。
當前市場表現顯示,GLP-1在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之後逐漸嶄露頭角,備受業界關注,已成爲新一代的“藥王”。根據諾和諾德披露的數據,其三款司美格魯肽產品半年合計收入1127.56億丹麥克朗(約合166.83億美元)。
IQVIA數據顯示,自2021年新型GLP-1激動劑上市以來,肥胖症處方藥的銷售量顯著增加。預計到2031年,該類藥物的銷售額將超過17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5.6%(2021~2031年)。這一增長趨勢與市場研究機構的其他預測相符。例如,IQVIA Holdings預計到2027年,美國肥胖藥物支出將達到100億美元,增幅超過378%。
由於司美格魯肽的專利2026年將在中國和印度到期,當前正處於國產首仿爭奪戰的白熱化階段,業內普遍將智飛生物在該賽道的佈局視爲其尋求新增長點的重要策略。
萬泰生物則選擇進軍“膠原蛋白”醫美材料。近期,錦波生物發佈公告,計劃引入戰略投資者,其中包括向養生堂(萬泰生物控股股東)發行不超過717.57萬股股份,以籌集約20億元資金。同時,錦波生物實控人楊霞將其持有的575.33萬股股份作價14.03億元,協議轉讓給杭州久視。養生堂、杭州久視背後的實控人均爲鍾睒睒。
2025年上半年,錦波生物實現營業收入8.59億元,同比增長42.43%;歸母淨利潤3.92億元,同比增長26.65%。其中醫療器械收入7.08億元,同比增長33.41%,毛利率高達95.04%,核心驅動力正是以A型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爲核心的植入劑產品。截至報告期末,其核心產品“薇旖美”已覆蓋超4000家終端醫療機構,成爲市場爆款。
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中國重組膠原蛋白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在2025年整體規模將達585.7億元,並在未來五年以44.93%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2030年達到2193.8億元。隨着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重組膠原蛋白市場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和增長空間。
“無論是GLP-1領域,還是疫苗賽道,龍頭企業格局已定,賽道競爭異常激烈,且與智飛、萬泰等企業的現有疫苗業務協同性不高,跨界整合面臨重重困難。對國產疫苗企業而言,這是一場高風險、高投入的豪賭。”前述不具名藥企高管如此評價,傳統疫苗業務下滑,進入陌生領域,面臨技術、人才、市場、監管的全新挑戰。如果新業務投入巨大且回報週期長,企業現金流和財務壓力會劇增。
依賴單一爆款產品或特殊事件推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爲繼,加之行業週期的調整,所有疫苗企業都不得不直面轉型的嚴峻考驗。無論是智飛生物跨界減肥藥,還是萬泰生物切入消費醫美,都反映了企業在困境中求生的本能與探索。跨界轉型風險不容忽視,誰能成爲這場深度調整中最終勝出的企業,也需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