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公約、增加戶外活動、加大親子互動…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家長可以試試這幾招
暑期過半,“孩子整天抱着手機不放”“一沒收手機就哭鬧撒潑”等場景成爲許多家庭的日常困擾。教育部曾多次發文,要引導家長關注孩子暑期電子產品使用問題,避免過度沉迷。日前,記者走訪心理專家、一線教師及多戶家庭發現,通過建立“家庭數字公約”、用運動兌換屏幕時間等具體方案,可有效破解暑期“手機沉迷”難題,讓孩子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
手機沉迷:從“工具”到“依賴”的失控邊界
“早上睜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機,吃飯時手機放餐桌旁,晚上躲在被窩裡玩手機遊戲到深夜。”家住太原市小店區的王女士這樣描述12歲兒子小宇的暑期狀態。原本計劃好的暑期閱讀、戶外運動,都被“再玩10分鐘”無限拖延,母子倆因手機使用問題每天至少發生一次爭執。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5年暑期專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平均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時長達到3.8小時,較上學期間增加217%;其中43.6%的孩子表示“離開手機會感到煩躁”,19.2%的孩子承認“曾偷偷熬夜玩手機”。
“暑期缺乏學校的時間管理約束,家長因工作疏於監管,加上短視頻、手遊的算法推薦機制不斷刺激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導致使用失控。”太原遠航心理諮詢師李彩霞分析,青少年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自控力較弱,長期沉迷電子產品不僅會導致視力下降、頸椎問題,還可能引發睡眠紊亂、情緒暴躁、社交能力退化等連鎖反應。
太原市迎澤區雙東小學班主任張老師觀察到一個細節:部分學生暑期返校參加活動時,面對面交流時眼神躲閃、話語卡頓,但只要拿起手機,立刻變得侃侃而談,“虛擬世界的即時反饋讓孩子產生依賴,現實中的溝通需要耐心和等待,這種反差會加劇他們對電子產品的沉迷。”
專家方案:關鍵在於疏堵結合
面對孩子的手機沉迷,許多家長採取“一刀切”的禁止方式,卻往往引發更激烈的反抗。心理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爲,破解沉迷的關鍵在於“疏堵結合”,通過建立科學的家庭數字管理規則,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控。
“與其家長單方面下達‘禁令’,不如全家一起制定‘公約’。”中國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委員陳默建議,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議電子產品使用的時間、場景和內容,並以書面形式明確下來。
太原市杏花嶺區劉女士家也正在一起履行“暑期手機公約”,其內容具體到“每日屏幕時間總量不超過1.5小時”“吃飯、睡前1小時禁止使用電子產品”“觀看內容需提前與家長報備”等細節,還特別註明“違反公約將扣除次日30分鐘使用時長”“主動遵守一週可兌換一次家庭電影之夜”。
“制定公約時要給孩子充分的話語權,比如讓他們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來兌換額外屏幕時間,這樣能提升規則的接受度。”劉女士強調,公約一旦制定,家長需帶頭執行,避免出現“孩子不能玩,家長卻刷不停”的雙重標準。
“當孩子的精力有了健康的宣泄出口,對手機的依賴自然會減弱。”太原市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教育專家張季平提出“1:1兌換原則”——孩子每進行1小時戶外運動,可兌換30分鐘娛樂性屏幕時間(如玩遊戲、刷短視頻),而學習類屏幕時間(如在線課程、科普視頻)則無需兌換,以此引導孩子平衡虛擬與現實。
太原市某中學體育教師周健分享了一個案例:初二學生小林暑期沉迷手遊,家長嘗試帶他加入社區籃球隊,約定“打一場球兌換1小時遊戲時間”。起初小林爲了“賺時長”敷衍打球,但兩週後,他在團隊配合中找到了成就感,主動減少了遊戲時間,甚至帶動同學組建了暑期運動小組。
“運動產生的多巴胺能帶來真實的快樂,這種快樂比虛擬世界的短暫刺激更持久。”周健建議,家長可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運動項目,如游泳、騎行、滑板等,讓孩子在汗水和歡笑中重建對現實生活的熱情。
教師建議:家校協同築牢“數字防線”
“開學前兩週,我們會發現部分學生出現‘假期綜合徵’,表現爲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這與暑期過度沉迷電子產品密切相關。”太原市某小學副校長田曉豔建議,學校可在暑期通過班級羣推送“家庭數字管理指南”,定期分享優質親子活動方案,還可以組織線上“暑期生活分享會”,讓孩子展示運動、手工、閱讀等非屏幕成果,營造“少刷屏、多體驗”的氛圍。
針對即將到來的暑期後半程,田曉豔特別提醒家長:避免用手機作爲“哄娃工具”,當孩子提出“玩會兒手機”時,可替換爲“我們去樓下拍皮球吧”“要不要一起做曲奇餅乾”等具體提議;睡前1小時關閉家中所有電子屏幕,通過親子閱讀、聊天等方式幫助孩子放鬆,保障充足睡眠。
“沉迷的核心不是時間長短,而是內容質量。”田校長還指出,許多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是因爲接觸了低質、碎片化的內容,陷入“刷不停”的惡性循環。她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篩選優質內容,如將短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調整爲“科普”“歷史”“自然”等正向標籤,用紀錄片代替無腦娛樂,用益智類遊戲代替暴力競技類遊戲。“當孩子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宇宙奧秘、動植物世界,屏幕時間就會變成學習機會。”田校長還強調“共同使用”的重要性:家長可陪孩子一起看紀錄片並討論,和孩子組隊玩親子互動遊戲,在參與中瞭解孩子的興趣點,同時引導他們辨別信息、理性思考。
此外,針對暑假手機管理,田校長還總結了“三不原則”保安全:不泄密: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絕不髮網上,陌生網友別亂加;不消費:關閉手機免密支付,充值、打賞必須經過家長同意;不傳播:不亂髮罵人、造謠的話,被欺負了立刻告訴家長。
從“雞飛狗跳”到“有序共處”的家庭轉變
通過調查採訪,一些家庭通過個性化的數字管理方案,成功破解了暑期手機難題,他們的經驗或許能爲更多家長提供參考。
案例一:“家庭積分銀行”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太原市迎澤區的五年級學生樂樂家設立了“暑期行爲積分銀行”:按時起牀、完成作業、主動運動等行爲可獲得積分,積分可兌換屏幕時間、玩具或外出遊玩機會。“10積分換15分鐘遊戲時間,80積分換一次動物園之行。”樂樂的媽媽李娟說,孩子爲了攢積分去動物園玩,主動減少了玩手機的時間,還養成了睡前閱讀的習慣。
更意外的是,樂樂爲了“賺積分”,開始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發明了“家庭健身挑戰賽”,拉着父母一起跳繩、做仰臥起坐。“現在不是我們催他放下手機,而是他玩一會兒就說‘我要去賺積分了’。”李娟笑着說。
案例二:“屏幕時間可視化”培養時間感知力
“孩子對‘1小時’沒有具體概念,說‘再玩10分鐘’其實不知道10分鐘有多久。”杏花嶺區家長趙先生的解決辦法是:給孩子買一個可視化計時器,每次使用電子產品時設定時間,讓孩子直觀看到“時間在減少”。
爲了讓規則更靈活,趙先生還和孩子約定“彈性時間”:如果當天完成了額外的學習任務,可增加20分鐘屏幕時間,但必須在晚上8點前使用完畢,“現在孩子會自己規劃時間,比如上午先完成作業,下午用‘獎勵時間’玩遊戲,晚上全家一起看一部電影。”
案例三:“無屏幕日”重建家庭互動模式
“每週三是我們家的‘無屏幕日’,全家都不碰手機、電腦和電視。”太原市清徐縣林嵐家庭堅持這一規則已有兩年,暑期也不例外。在“無屏幕日”裡,他們會一起包餃子、去公園騎行、玩桌遊,或參加社區志願服務。
“起初孩子也不適應,總問‘什麼時候能看手機’,但幾次之後,他開始期待週三的家庭活動。”林嵐發現,沒有屏幕干擾後,孩子的觀察力明顯提升,會指着路邊的植物問東問西,還主動和鄰居小朋友打招呼,“這些都是手機給不了的成長”。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