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體驗艙”架起校園到職場橋樑
大衆日報記者 王原 大衆日報通訊員 孫明嶽 張吉林
山東是高校畢業生大省,每年畢業生總量約佔全國的7%。爲確保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業,去年以來,山東依託原有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等機構,以22個試點高校爲重點,創新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打造集就業指導、政策諮詢、技能培訓、職業介紹、權益維護爲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
截至目前,試點開展一年有餘,實施效果如何?近日,記者走進部分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進行了採訪。
從模擬到實戰的職場“預演場”
五六名學生一組,圍坐在沙盤前進行公司創業演練;在賦能中心職業體驗區,職業體驗交互訓練系統、職業測評自助儀、VR職業認知探索系統等設備,吸引許多學生排隊體驗……這是記者近日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大廳看到的情景。
“通過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共建賦能中心,爲大學生在生涯覺醒、政策把握、技能提升、心理調適、實訓推介、創業孵化、就業達成等多方面賦能,着力將中心打造成爲集多功能於一體的職場運行的‘體驗艙’、人才招聘的‘直通車’。”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處副處長萬利介紹。
在賦能中心創新創業實驗班,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畢業生、山東元氣俏美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曉龍學習了一次完整的創業流程。
“我們從零開始學習如何寫營銷筆記,與達人建立合作關係,掌握拍攝視頻和布光技巧等。在創業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們明確了公司目標和工作路徑。”劉曉龍說,近兩年,公司年營業額超過120萬元,超出了預期。
在山東,越來越多像劉曉龍這樣的畢業生通過就業指導和幫扶實現了高質量就業創業,切實感受到被支撐的力量。
數智化模式破解就業痛點
隨着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以及新技術的變革,畢業生對就業創業服務的需求也不斷改變。爲滿足學生的需求,就業創業服務需要持續創新。
“賦能中心通過數智就業服務模式,爲學生提供就業崗位精準推送、AI模擬面試等更精準、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就業指導服務。”德州學院是山東省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建設試點高校之一,學院副校長蔣濤濤介紹,中心獲批山東省“數智就業”服務區試點建設單位,目前已開展就業育人活動300餘場次,服務超10萬人次。
近日,在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的職業模擬環節,學生正在輪換體驗總經理、市場銷售等崗位。學校黨委副書記陳光軍介紹,“中心構建九大功能區,深度融合AI技術,學生培訓後崗位精準推薦效率提升2.1倍。”
高校之外,山東各地也在探索創新服務模式。
2024年,濰坊市奎文區探索實施“完整就業”服務模式,整合高校、企業及社會資源,構建起多方協同、互利共贏的就業服務共同體。“主要面向在校大學生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助他們解決就業中遇到的難題。”濰坊市大學生“完整就業”服務站負責人華帥告訴記者,服務站建立就業創業導師庫,目前開設就業規劃指導、職業能力測評、就業案例集錦等七大板塊,爲求職者提供心理諮詢疏導、簡歷優化、職位推薦、崗前技能培訓、勞動糾紛爭議調解等30項服務。
同時,服務站還與濰坊學院、濰坊職業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等10所院校合作共建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通過“校內+校外、全員+全程”的服務模式,組織開展“就業規劃指導進社區”“職業生涯規劃進高校”活動22場次,累計服務大學生1.6萬餘人次。
“服務站還創新直播帶崗就業服務模式,開展校園雙選會直播。”華帥說,目前服務站每月至少組織一次大型線下招聘活動,同步進行直播帶崗服務,每場招聘會參會企業均在60家以上,已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400餘個,達成意向800餘人。
就業輔導是個技術活兒
就業服務機構不是“一建了之”,紮實細緻的工作纔是關鍵。“就業輔導是個技術活兒。”山東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學生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褚慶成說。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更加註重自我營銷和品牌建設,通過實習等方式積累實踐經驗,提升競爭力。”褚慶成說,“本科生最好大二、大三就多找機會參加實習,經過沉澱積累,畢業時能夠落實好就業單位的概率大大增加。”
記者瞭解到,爲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國家、省、市出臺系列政策措施。爲困難羣體畢業生建立個人檔案,一對一指導幫扶,提供針對性就業崗位。對用人單位,國家通過稅收、貸款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用人規模,企業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有社保補貼。
“除引導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外,山東省教育部門與機構編制、人社部門密切協作,統籌推進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政策性崗位招錄,組織實施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專項招錄等基層就業項目,爲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開闢更廣闊空間、提供更有力支撐。”省教育廳高校學生處處長樑立波介紹。
來源:大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