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教練課/洗手的故事
現在許多人都知道勤洗手戴口罩,是個人防疫重要手段。但是,可能多數人都不知道,建立洗手這個觀念,至今不到200年。
講個洗手的故事:現代醫院非常乾淨整潔,但我們很難想像,19世紀人們對病菌仍一無所知。當時醫院非常髒亂,手術室骯髒不堪,總瀰漫着各種尿液,嘔吐物,甚至是屍臭,醫師絕少會洗手或者清潔醫療用具。所以醫院也被人稱作死亡之屋,是各種感染的溫牀。
1850年代一位匈牙利醫師,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總醫院擔任婦產科醫師,當時產褥熱是產婦的殺手,死亡率很高,他發現醫院中兩個產房的死亡率相差很大。
由醫學院學生負責的產房,每1,000次接生當中造成死亡的個案是98.4個;另一個由中年婦女操作的產房,1,000個接生個案中卻只有36.2個死亡。
經過分析交叉比對,塞麥爾維斯發現差異是:醫學院學生會從解剖間直接走去幫孕婦接生,所以他斷定產褥熱的病因是屍體上的「感染性物質」(當時還不知道病菌)。後來,塞麥爾維在醫院裡增設一盆子的氯化石灰溶液。規定從解剖室出來的醫生,必須用這種殺菌溶液洗手,才能再去照顧病人,病房也一定要消毒過。至此之後兩年,兩間產房的產婦死亡率都大幅下降。
理論上,這麼簡單成效又好的洗手政策,應該受到廣大支持纔是。但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改變,尤其是劃時代的改變,都不是順風順水的,一定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反對聲音。
塞麥爾維斯把這樣的結果,通報給維也納的醫學會後,他開始遭到許多無情的攻擊,上級也要他解散「洗手委員會」。
但塞麥爾維斯不氣餒,於1861年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很可惜,寫得太艱澀很少人看得懂。
他也寫了許多公開信,挑戰當時有名的產科醫師,但是得不到支持,又受到許多無情的批判與打壓。塞麥爾維斯精神狀況變得很差,被送到精神病院,最後被看護人員毒打,因傷口感染致死,47歲結束其悲劇的一生。
先知在當代總是寂寞的,但不會永遠被埋沒。時代巨輪總是要往前走的。
到了1894年,塞麥爾維斯的洗手觀念逐漸被接受,布達佩斯才立了碑紀念他的成就,還他公道與名聲。此時距離塞麥爾維斯提出「洗手」和重視清潔的消毒的理念,已經過了快50年。
現在我們都知道洗手是最簡單的防疫手段之一,我們要感謝塞麥爾維斯當年的貢獻。
改變觀念與習慣真的很不容易,我在想:如果塞麥爾維斯當年懂得把他的洗手實驗與理論,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大家都能聽懂,取得醫院長官與同仁的支持。他自己就不會含冤而死,也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