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故事化教學的探索

□楊鐵軍

在全球化浪潮與信息化時代相互交織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創新。在黨的理論創新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進展。高校強化文化育人體系,思政教師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注重挖掘思政課程中的文化內涵,形成文化育人特色,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課程改革過程中,大學生對思政課改革的關注、課程期望值有所提升,故事化教學成爲重要探索方式之一。

故事化教學憑藉其獨特的敘事魅力和育人功能,成爲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的重要路徑。作爲一種以敘事爲載體的教學模式,故事化教學構建起了理論與實踐、歷史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橋樑。

在教學內容上,故事化教學能有效選取豐富多元的案例素材,精準滿足這一要求。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故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在中國的生動實踐,深刻體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蘊含着誠信等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呼應,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倫理層面的契合,有助於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高度契合、共同發展的思想體系,增強理論說服力與感染力。

教學方法上,故事化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爲生動具體的故事場景,與教學需求高度一致。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觀”教學爲例,教師可講述“田忌賽馬”的故事,引導學生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認識到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條件下,矛盾雙方的地位和作用會發生變化,從而幫助學生巧妙理解矛盾觀的深刻內涵。在講述傳統文化故事時,鼓勵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在講解“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出發,認識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上,思政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故事化教學則是達成目標的有效途徑。通過講述紅色革命故事,讓學生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激發學生的政治認同,堅定理想信念。講述“精忠報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這些故事引導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爲精神追求,外化爲實際行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與“兩個結合”的目標高度契合,爲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故事化教學在破解思政課的困境方面也提供了創新途徑。因此,加快構建故事敘事體系,強化思政育人實效,至關重要。

培育敘事主體。要講好中國故事,應善於挖掘和培育敘事主體,努力鍛造一支會講故事、能講故事、講好故事的敘事主體非常關鍵。通過校內選調、校外招聘等各類渠道挖掘、打造一支專兼結合、以專爲主的教師隊伍,是做好故事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時善於利用網絡渠道和社會渠道,蒐集優質故事素材,將老紅軍、老革命、烈士遺屬等引進課堂,分享所見、所聞、所感,讓學生在聆聽紅色革命故事、追憶紅色歷史的過程中傳承英雄根脈,爭做英雄青年;將參與城市建設、教書育人、生產製造、醫療救護等千行百業中做出不平凡事蹟的先進人物引入課堂,展開多彩奮鬥故事敘說,用可追可學、可趕可及的榜樣故事激勵青年學子自覺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故事素材擇取。故事素材的選取關乎故事化教學改革的成敗。選取能夠引發受衆情感共鳴和思維共振的內容素材,才能真正構建起“問題情境—情感共鳴—理論提煉”的認知鏈條,從而助力學生實現價值內化和思維重構。“兩個結合”視域下思政教師既要從黨百年奮鬥歷程中選取故事素材,也要善於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養分。因此,思政教師可依託數字技術對契合“兩個結合”與思政教育主題的各類文獻資料、課程內容、網絡視頻、主題文章等加以收集、整合和轉化,並建立資源專區和素材資源庫,爲故事化敘事提供完備的內容素材。例如,構建集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元素、案例資源庫、專題資源庫、區域文化庫等於一體的資源庫便於開展故事敘事。

敘事手段更新,語言敘述融合多模態敘事。思政教師可打破常規性故事敘說模式的禁錮,將視頻資料、文獻資料、圖文資料、案例資源、音樂作品等融入其中開展故事,以多模態的敘事手段強化故事敘述,也是提升敘事實效的重要手段。思政教師可以經典文藝作品、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爲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集中觀賞和在線學習,以學生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去構建敘事情境和敘事場域,從而在吸引、說服中實現對學生的激勵、感染。例如《覺醒年代》影視素材中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對激勵學生成爲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功勳》中各榜樣人物的奮鬥事蹟、卓越貢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素材。另外,VR、AR等技術的應用對構建沉浸式敘事場景,烘托故事化敘事氛圍,讓紅色記憶、傳統文化“活”起來,同時也爲學生參與“故事”提供情境氛圍,對講好紅色故事和文化故事發揮着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課的故事化教學,是迴應青年學子成長需求的關鍵路徑,絕非僅僅是形式上的“熱鬧”,需要思政教師以故事爲舟,載真理之重,引導學生錨定理想信念之舵,讓思政課真正成爲學生成長成才的課堂。面向未來,高校思政課故事化教學仍需不斷深化和創新,吸引更多思政教師加入探索行列,以更開闊的視野挖掘多元故事素材、以更精湛的技藝構建敘事邏輯、以更真摯的情感傳遞價值溫度,共同爲高校思政課程的改革助力。

(作者單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