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西方知識的「受難史」 反思文獻與圖書館的存在意義—《焚書》

在這樣的現況中,由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館長理查・歐文登(Richard Ovenden)所寫的《焚書:遭到攻擊與在烈焰中倖存的知識受難史》,除了帶領讀者回顧西方知識「受難史」與圖書館變遷,同時也將讓我們理解圖書館本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忽視知識保存所可能帶來的風險。

聚焦於西方世界的圖書館受難紀錄

從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神話」、宗教改革時期對書本的「篩選」、二戰時期刻意被摧毀的猶太民族記憶,到近幾年在戰爭的過程中,被列爲主要目標的文獻重地,《焚書》基本上建構在「圖書館」與「文獻知識」兩個基礎之上,並且藉由那些「受難」的過程,去呈現它們理想上能夠承載的意義。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高度依賴文字與記錄的情況下,那些事件也將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它們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但同時這些紙張又是如何的脆弱。

網路時代下 反思圖書館的存在意義

雖然在內容部分多集中於西方世界,大量知識性內容更讓它成爲一本並不是那麼有趣的作品,但《焚書》確實點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事情。相較於歐美,臺灣或許是因爲使用文字的時間較短,不論在文獻或圖書館本身的意義都只能說纔剛起步,但藉由這些經驗與案例,也可以讓我們更理解圖書館的可能性,而這其實也是臺灣人在追尋自我身份認同的路上,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