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捷綠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宏權育碳金 改寫環保產業鏈

捷綠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宏權。圖/業者提供

徐宏權/達人小檔案

徐宏權的職涯並非一開始就鎖定環保產業,他早年在不同領域累積經驗,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向。他坦言自己「個性上喜歡服務羣衆」,這份特質一路延伸到後來的醫療與環保產業。 從醫療器材到循環建材,跨度看似遙遠,但是核心精神始終一致,希望能借由產業的力量帶來正向影響。他沒有刻意營造宏大的使命,而是以務實態度,把服務精神轉化爲具體事業,從個人層面的「幫助人」到社會層面的「造福羣衆」。

捷綠盟的定位清楚,提供的不只是建材,而是一套能幫助企業減碳的解決方案。公司主要從事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再生、應用,尤其專注於PCR塑料廢棄物的創新研發與應用,生產出高品質的環保建材。

其產品主要是以回收塑料製成的環保塑木,適用於建材、傢俱、戶外設施、模組化產品等,且產品可以多次百分百回收,具備降低碳足跡的環保效益。

讓循環經濟落地

一片看似垃圾的塑料,其實能變成最有用的建材。公司強調「0砍伐、0廢棄」,不只做產品,而是創造一條能持續循環的產業鏈。

徐宏權說:「我們不是賣一塊板材,而是提供一個讓企業在合規之外,還能獲得收益的減碳工具。」這句話點出捷綠盟的差異化,能把材料和碳權綁在一起,讓減碳不再只是額外成本,而能成爲投資報酬的一部分。

「減碳不能只是口號,必須轉化爲企業看得到的成果。」在實際應用上,捷綠盟的合作伙伴涵蓋桃園市政府、環保署、海保處、工研院等公部門,甚至與可口可樂、臺積電等知名企業合作回收廢料,將其再製爲園區設施。

打造MIT示範工廠

談到下一步規劃時,徐宏權語氣特別篤定。他透露,位於楊梅的新工廠,腹地達1,200坪,其中200坪將規劃爲綠化空間。他希望這裡成爲亞洲第一座把「循環建材與碳管理」結合的示範工廠,不僅生產,更能展示、教育與研發並行。

他同時坦言,資本市場的規劃也在緊鑼密鼓展開。捷綠盟目前資本額6,000萬,已經規劃在兩年內推動IPO,估值有望提升至16.1億。

對他而言,公司的擴張意味着要和志同道合的企業爭取時間與資源。「氣候變遷是和時間賽跑的事,垃圾永遠不會停止產生,所以我們要讓它成爲永遠的資源。」

放眼未來,低碳化將是建築與製造業的必然趨勢,碳稅與碳權制度也將成爲企業經營的新成本與新資產。

徐宏權認爲,這正是捷綠盟的機會所在,「當市場被迫面對問題時,我們已經有現成的解決方案。」除了產業升級,他也強調公益角色。

團隊曾將回收塑料製成偏鄉學校的課桌椅,並參與校園永續教育,讓孩子從小理解循環再生的概念。這些看似小規模的行動,正與產業端的技術推進相互呼應,共同構築一個「不只是永續,更是共享」的未來。

達人座右銘

減碳不是成本,而是最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