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百味錄】徐正雄/菜市擺攤好賺嗎?
菜市擺攤好賺嗎?圖/AI生成
有人在網路上披露:很多隱形富豪藏在菜市場裡。看到這句話,我真是五味雜陳。
大約十年前,家裡攤位便已開始賠錢
去年八月,賣菜的姊姊膝蓋出問題,痛到只能在地上爬,緊急來電,請我幫她買助行器。我除了得安排她住院,還得接手家務與她的菜攤,一度忙到懷疑人生。
賣蔥薑蒜筍絲的雜貨攤子,是二十多年前家母開創的事業,後來由失婚又失業的姊姊接手。每天清晨五點,姊姊起牀,草草盥洗完,便到騎樓把攤位擺好,以免被兩旁攤位越界,或被人亂停機車。再把貨物從二樓一樣樣搬到樓下,直到中午收攤,再一樣樣搬上二樓。
母親和姊姊的膝蓋,就是這樣賠掉的。
二十多年前物價穩定,全聯、家樂福密度不高,當時生意還不錯,足以讓母親和姊姊賺到比打工時薪還高的收入。但隨着超市增加,顧客習慣也跟着改變,人們對擁擠炎熱、沒冷藏設備的傳統市場漸漸失去興趣。
大約十年前,家裡攤位便已開始賠錢,有一年姊姊甚至賠了五十萬。原因很複雜,無外乎成本控管問題,就拿蒜頭來說,因氣候不穩,成本暴漲,若沒及時賣出去,那些蔥蒜姜都會隨着日子一天天縮水、發芽,最後只能當廚餘。我曾試着改做醬菜,想替攤子轉型,可惜沒有成功,姊姊則走着老路,直到去年無法行動爲止。
少子化,加上外食人口增加,臨時接手的我,常碰到令人傻眼的客人。只買一瓣蒜頭的客人變多,消費金額從兩到五元不等,還硬要一個塑膠袋。景氣不佳,乞討的人也驟增,有次一位出家人來化緣,化完問可不可以送他一些蒜頭,他想泡酒。記得出家人好像不能喝酒吃蒜頭,我起了疑心,便拒絕了他。
最怕那種捧着一尊神明或扮成土地公的人,半強迫索取香油錢,站在攤子不肯離去,我只好推說老闆不在家或暫離攤位。此外,也有那種只跟你買過一次,忽然借三千元的。不然就是拿一百謊稱給一千,所以我通常會先把客人給的錢放在臺面,等找完錢、客人走後再收下。當然也收過假鈔,起初默默認賠,現在會大剌剌對着日光照看看,再快速用手指揉一揉,感覺一下觸感。
菜市場什麼客人都有,是快速累積社會經驗的大學堂,也是累積人脈的場域,我姊住院的看護就是我從客人裡面找的。她是一名有恐慌症的失業中年婦女,我決定給她一個工作機會,後來因照顧我姊的關係,也讓她有重返就業市場的信心。
有人單月就能淨賺五萬,且不用課稅
客人減少、成本暴漲的問題之外,租金更是壓垮攤販的最後一根稻草。房價房租飆升的誇張現象,同步在菜市場上演。
攤位分兩種,一種含室內空間,一種純粹路邊攤,至於我家攤位,則是自家樓下,所以無需租金。無論何種攤販,每次擺攤都須付清潔費,我家這邊是五十元。有些腦筋動得快的攤販,直接把一樓店面包租下來當二房東,自己使用室內空間,店門口再劃成左右兩邊分租。通常週一租金最便宜,二三四會略貴一點,五六日來到高峰。最好賺的,是出租門口的屋主,那些空間說穿了其實是公共空間,無須犧牲、沒有成本,地點好的,有人一個月就能收到四、五萬,且不用課稅。
很多攤販辛苦忙了一天,賺的都給房東了。我曾問過其中幾位,既然不賺錢,何必辛苦擺攤?他們說:難道在家等死嗎?很多攤販由於家庭因素或個人身體狀況,只能做時間彈性的工作,當然也有想快速致富的攤販,八仙過海,各憑本事。
我觀察市場生意最好的幾攤,一位賣烤鴨的,說要買房,但尚未圓夢,攤位就被他老闆收回,而他則因爲常剁肉,手臂出問題。還有一攤賣水果的頂客夫妻,以薄利多銷出名,生意十分火紅,可夫妻倆因長期搬貨,腳和腰都出問題,偏偏房子剛買,只能忍痛做下去。這工作除了休假日很少,要半夜起牀補貨,風吹日曬雨淋,生意好也要付出健康代價,錢,真的沒那麼好賺。
不過,也有人做出自己的一片天。前陣子來了一位新攤販,兼職做義消,什麼都賣,零食水果蔬菜……可謂毫無特色。本以爲很快會畢業,但每位經過的客人他都不放過,嘴甜招攬,隨意亂聊,在這人際關係涼薄的時代,生意硬是被他的熱情攻勢炒得火熱,達到連鎖超市無法抵達的境界。
四十多年前,八歲的我在市場打滾,直到高中才結束市場人生,如今爲了生病姊姊重操舊業,儘管經驗都在,卻已蒙塵,好些加油添醋誇張的美話,常常卡在喉嚨吐不出來。真羨慕旁邊那位攤販,對每位上前的客人都能送上一堆噓寒問暖,客人小孩明明調皮得要命,他連連稱讚可愛,身材好的女客稱美魔女,年紀可當媽的一律稱姊姊,年輕男客個個是帥哥,中年以上皆大哥,難怪生意那麼好!
姊姊留下的那堆貨,算算成本有好幾萬,無奈我的舊經驗已不合時宜,以前認識的舊客也不知去向,只能靠左鄰右舍幫忙銷貨,果然攤販最能體會攤販的苦。
生意難做,姊姊也需要休養,我決定永遠結束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