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成爲“韭菜”!餐飲擺攤有正確的打開方式

據法制日報報道,在社交平臺上,一批憑藉擺攤"大鍋滷菜"等品類在網絡迅速躥紅的博主,打着"收徒"旗號,讓不少懷揣擺攤創業夢的普通人紛紛中招。

所謂"月入十萬"的擺攤造富神話,或許是一場專門爲擺攤創業人羣精心設計的陷阱。

一批擺攤新手慘遭"割韭菜"

家在鄭州的周敏(化名)向紅餐網表示,今年以來她一直待業在家,3月份的時候,她的姑姑刷抖音時發現一門號稱能輕鬆"賺錢"的"滷味擺攤"生意,便讓她向視頻裡的博主學習。

該博主自稱擁有"祖傳配方",只需繳納2580元報名費,就能到線下直接跟博主學習擺攤,並表示生意紅火,一天能賺一兩千。綜合種種,周敏不免有些心動,於是就果斷繳費報了名。

然而三天學習結束時,周敏卻被告知,製作滷味的底料必須從師傅處進貨,一桶底料的價格240元,這筆捆綁式的買賣,讓周敏對這個擺攤生意產生"質疑"。

而在購置二手器材時,賣家大東(化名)的一番話,更讓她如墜冰窟:"現在餐飲擺攤並不好乾,你報名學習的師傅,可能是個騙子"。

原來大東跟周敏一樣,也曾師從另一位高流量短視頻博主,學習其所謂的"滷味擺攤"。由於實在不好乾,所以才考慮轉手自己的"二手器材"。

尤其是當大東將自己得到的調料配方分享給周敏,周敏才驚覺,自己花三天時間學習所謂的"祖傳配方",竟然與大東的毫無差別,此時周敏纔開始意識到,自己大概率是被"割韭菜"了。

實際上,像周敏這樣被"割韭菜"的人,不在少數。在法制日報揭露這些擺攤割韭菜的騙局後,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不少有類似經歷的網友現身說法:

綜合來看,這些被割韭菜的人都有一個共性,都是通過網紅博主發佈的短視頻被收割。

擺攤割韭菜三部曲:流量造假、誇海口收學費、原料收割

實際上,早在2024年,這批"擺攤收徒"賬號就已開始活躍在各大短視頻平臺。

這類短視頻賬號,大都聚焦在小吃領域。儘管這些賬號在發佈的短視頻中一般都不提及強調他們可以收徒的細節,但這批賬號的名稱,有不少都掛着"收徒"的後綴,或是在主頁上寫着"技術可教,+v"等關鍵詞,明裡暗裡都在告訴網友可添加其私人聯繫方式諮詢學藝。

這批擺攤收徒的網紅博主又是如何建構"割韭菜"鏈條的呢?

綜合來看,他們"割韭菜"鏈條分三步。

首先是通過流量造假,營造生意火爆的假象,吸引網友關注並加他們的聯繫方式諮詢學藝。

比如《法制日報》在此前的報道就披露,社交平臺上一些看着具有超高線下人氣的網紅博主,他們的流量大多都是花錢僱人排隊的產物。

這批網紅擺攤博主賬號,在運作之初會先在網上建羣,號召羣成員排隊,以此製造線下攤位排隊火爆的假象。然後再安排將一衆人等排隊的視頻內容和文案批量複製,發佈到他們旗下的短視頻矩陣賬號上,並花錢進行投流,將賬號打造成有一定流量的網紅博主。

只要這些矩陣賬號有哪一個起號了,就開始通過賬號,利用極具誘惑性的"暴利"話術招收學員,進行收徒"割韭菜"的生意。

通常來說,這些賬號會在發佈的短視頻裡誇下海口,比如在視頻開頭就拋出類似"負債四十萬,我擺攤三個月就能還清"等話術,讓不少人認爲,只要自己交了學費,學了其中擺攤的門道,就能借此發家致富。

爲了讓學徒堅信擺攤能發家致富,這些擺攤收徒的賬號在吸引網友交報名費後,還在線下教學中給報名的學徒進行"洗腦"。

比如周敏在向紅餐網分享她線下學習擺攤的經歷時就表示:"在學習的過程中,師傅經常通過嘮家常等方式,在不經意間向他們灌輸生意很簡單,很輕鬆,很容易賺錢,確實很上頭"。

而除了收割報名費,在原料上繼續割學徒,也是不少擺攤收徒賬號的目的。

有網友披露,儘管有部分博主宣稱低價教學,還承諾毫無保留地傳授配方,但由於配料被研磨成粉末,學員必須從師傅處購買,否則就做不出所謂的"正宗味道",這也就相當於把學員變成了師傅的"長期提款機"。

餐飲擺攤創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相比於"月入十萬"這類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短視頻噱頭,真正的餐飲擺攤並不是一場"投機"的斂財遊戲,而是奮鬥者的生存修行。

那餐飲擺攤創業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首先得做好選品,選好賽道。

擺攤創業已有兩年的吳菲(化名)告訴紅餐網,她現在擺攤主要賣炸物小吃,此前也曾賣過檸檬茶。爲什麼會最後選擇賣炸物?吳菲表示,她是在實地走訪了多個夜市與攤位,發現炸物小吃攤在一衆攤位中更受歡迎後,才選擇了這一品類。

"目前餐飲擺攤,市場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如果攤位沒有自己的特色或賣點,就很容易被淹沒在衆多攤位中"。她以自己放棄賣檸檬茶爲例,在吳菲看來,當前夜市裡檸檬茶攤位還是太過飽和了,味道也大同小異,很難做出差異化。

而爲了打造差異化優勢,越來越多餐飲攤主選擇打出"地域美食"這張特色牌。

比如紅餐網在走訪廣州的植村夜市時就發現,小吃街中"潮汕米糕""瀋陽烤雞架""廣西捲筒粉"等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攤位基本生意都不錯。

除了選好品,選好賽道,怎麼選擇擺攤地點,也是一門學問。

比如吳菲就向紅餐網特別強調,擺攤選址,一定要繞開和自己同品類,且生意很好的老攤位。她表示:"老攤主與顧客往往已經建立了深厚的粘性,即便新攤位的產品味道不錯,也很難在這一區域分得一杯羹"。

除此以外,最好不要選擇"野攤",儘量選人流量穩定且管理相對規範的夜市、小吃街。同時,下班高峰期的寫字樓密集區、聚焦夜生活人羣的街口、租房用戶多的小區以及城中村門口,這些都是擺攤的黃金地段。而選擇"野攤"意味着要跟城管鬥智鬥勇,穩定出攤都成問題。

最後,真正的擺攤創業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業,需要長線作戰,因此擺攤創業最重要的是要把心態擺正。

同樣是在廣州植村夜市擺攤賣麻餈的劉婷婷(化名),從賣章魚、生蠔再到自己研究麻餈生意,已經在擺攤這條路上打拼了數年。

她向紅餐網坦言:"擺攤不像網絡上宣傳得那麼簡單輕鬆,很多事情都需要靠自己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比如怎麼吸引客人、改進產品"。

爲了增加客流量,劉婷婷甚至開始在抖音發視頻給自己的攤位引流,"效果還挺不錯的,還有人看到之後專門過來買"。

不過,就算是有長線作戰的心態,餐飲擺攤還得面對收入不穩定的窘迫。比如剛到植村夜市擺攤的吳菲,由於初來乍到,還未在這裡打響"名號",她向紅餐網坦言:"目前攤位前的客人寥寥,不過堅持下去,肯定會迎來轉機的"。她表示,自己的心態已經不像剛擺攤時那麼焦慮,現在已經完全放平,打算在新攤位上慢慢積累熟客。

小結

從短視頻的"擺攤收徒"套路,再到吳菲們將擺攤視爲長線戰爭,真正的"餐飲擺攤"從來不是盲目跟風,而需要基於創業者的理性分析和多方面考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擺攤創業者既要警惕以"知識付費"爲幌子的新型收割陷阱,也要腳踏實地打造自身攤位競爭力,最重要的,是要擦亮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