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好孕政策」發十萬生育補助 民團指難催生:只能減少相對剝奪感
行政院預期明年在院會通過「好孕三方案」,砸72.9億元經費,將生育給付由現行3.9至7萬元不等,調升爲10萬元,並提高未滿39歲人工生殖補助。不過,民團指出,國內研究指出,要以現金給付達到鼓勵生育,門檻至少每胎5百萬元,這些政策要達到催生目的「絕不可能」,頂多只能減緩民衆相對剝奪感。
民衆依保險身份別,勞保、公保、農保等,各有不同生育給付額度,政院宣佈統一調升至10萬元。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王兆慶指出,中研院經濟所一項研究指出,要以金錢鼓勵生育,現金補助至少每胎無百萬纔有作用,因此每胎10萬元生育給付,無法增加生育,頂多只能讓過去領到較少生育給付的民衆,減少相對剝奪感。
政院提出的另一項催生政策,提高39歲以下民衆,第一胎人工生殖費用,從10萬調升爲15萬。臺灣生殖醫學會前理事長陳美州指出,年輕婦女接受人工生殖療程,不需進行胚胎切片,因此費用較低,約落在15至18萬間,政府補助15萬,可涵蓋9成,有助減輕人工生殖經濟壓力,提升年輕夫妻生育意願,「這很重要,臺灣人最缺生小孩的意願。」
王兆慶則說,根據國際研究,人工生殖補助政策,對提高生育率有「輕微正向作用」,有助讓生育率微幅回升,但各界也別期待太高,若能增加0.05%「就要謝天謝地」;政府提出的另一項政策,補助罹癌病人凍卵、凍精,則因設下特定癌別限制,適用人數較少,預期對生育率不會有太大影響。
王兆慶表示,託盟主張藉擴大公共托育、減少工時、促進男性育兒三大面向,減緩少子化,政府已着手擴大公共托育服務;性別平等工作法,已有育有3歲以下子女,每日可減少1小時工時規定,但減少工時等同降低薪資,因此法規未實際發揮作用,建議政府可補貼至少8成薪資,讓更多民衆願意使用這項政策。另,建議男性陪產假日數應和女性相同,鼓勵男性及早介入承擔育兒責任。
行政院預期明年在院會通過「好孕三方案」,砸72.9億元經費,將生育給付由現行3.9至7萬元不等,調升爲10萬元,並提高未滿39歲人工生殖補助。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