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低關稅 農民盼勿犧牲農業

外界聚焦臺美關稅談判結果,是否會對農業造成衝擊。圖爲臺北市關渡平原待收割的稻穗。(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對臺對等關稅下調至20%,賴清德總統昨在記者會上僅強調「仍有調整空間」,但對相關細節都未做說明。對此,臺大農經系前教授徐世勳認爲,臺灣至今仍無法確定稅率,推估我國盼取得更低關稅,但無法認同美方所提條件,因此纔會遲遲無法得結論,憂心會比照日本,以農業作爲交換。

據瞭解,日本首波稅率公佈爲25%,後續經談判下降至15%,但交換爲日本需提升美國稻米關稅配額、並採購更多美國農產等,而韓國同樣由原先的25%下降至15%,但其交換內容不含農業,僅有擴大對美投資。對此臺灣學者、農民都期盼臺灣能走韓國模式。

徐世勳表示,臺灣絕對希望將關稅從20%降至比照日韓的15%,但作爲交換,美國應該會比照日本,要求我國加大力度採購農產甚至是進口更多稻米,且有鑑於臺灣半導體產業賺取鉅額外匯,美方勢必從其他產業賺回差額,因此在多層面考量下,農業恐逃不過成爲籌碼的命運。

稻農楊儒門則表示,臺灣能走韓國路線,加碼投資美國、不影響農業換取15%關稅當然是最佳解,但如果本來沒犧牲農業,爲了最後5%稅率而犧牲,那就有點說不過去,呼籲政府無論是零關稅、提高關稅配額都不能妥協。

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黃麗琴表示,臺灣有世界唯一的公糧制度,農民稻米價格有政府保障門檻,對農民衝擊小,但臺灣糧商因公糧收購制度高價向農民買米,賣米時卻遇上更便宜的美國米,面臨賠錢,未來勢必不買臺灣米,間接衝擊到臺灣未來稻米種植與稻業市場。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賴政府應努力談「下去」,至少與日韓同等級。但國人須知道,賴政府對農業的底線是什麼?稻米、豬肉等農業項目是否被當成籌碼?若這幾項開放大量進口,對農民是一大災難,中央1日說是「暫時性稅率」,她憂心只是安撫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