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喚醒沉睡的國民黨 如何爲重返執政注入「新能量」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圖/記者湯興漢攝)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鄭麗文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脫穎而出。她的當選,不只是個人的勝利,更象徵着國民黨歷經在野長夜之後,終於出現世代轉折與改革創新的契機。
鄭麗文的崛起 意味着國民黨將主動改革、重建理念
國民黨自2016年失去中央政權以來,歷經兩次總統大選挫敗,陷入長期的信心危機與組織低潮。黨內派系傾軋、理念模糊、青年斷層、形象老化等問題層層堆疊,使這個百年政黨逐漸失去社會共鳴。
鄭麗文的崛起,意味着國民黨將主動改革,重建理念,促動政黨板塊轉移。她的特質與能力,讓人看見這個政黨仍有重生的可能。在這個臺灣安危關鍵時刻,她的新思維、新風格或將成爲國民黨重返執政的一大助力。
鄭麗文的政治旅程,本身就是一部理念試煉史。她早年出身民進黨改革派,曾致力於推動更理性務實的兩岸政策法,後因不滿民進黨派系壟斷與意識形態極化而離開綠營。正因這段跨黨派經歷,她深切瞭解對手的策略、思維與社會語言。她深知民進黨如何以道德正義包裝政治鬥爭,也明白國民黨爲何一再缺乏戰意與戰力而陷於被動。
她直言而敢言,好戰而善戰,成爲藍營內罕見的戰士,但炮口一直向外。多年來,她一再直言批評黨的組織僵化與路線錯亂。這些話道出實情,產生驅動力,正是國民黨走出醬缸、自我更新的潛能。
國民黨長期的困境不在缺乏人才,而在缺乏信念與戰意。面對民進黨長年主導的輿論戰與意識形態攻勢,藍營往往陷於防守,缺乏有力的論述者。鄭麗文的出現有助於填補這個空白。
她以善言與戰鬥並存的風格著稱,敢在媒體鏡頭前直球對決,敢在立法院辯論場上針鋒相對。她擅長掌握語言節奏,能用簡潔、具邏輯的話語拆解民進黨的道德敘事。例如她強調:「和平不是投降,交流不是附庸。」這樣的語言不僅具說服力,也重建了藍營在兩岸論述中的主動性。
鄭麗文的政治語言具有感染力。她以明確價值爲導向,堅持中華民國憲政體系下的「一中原則」,主張在對等與尊嚴的前提下恢復兩岸對話,認爲和平發展是臺灣安全與繁榮的唯一道路。這樣的主張既呼應國民黨的歷史底色,也契合主流民意對和平穩定與維持主體性的期待。
在資訊戰與網路輿論主導的時代,誰能掌握議題節奏,誰就能主導政治戰場。鄭麗文長期活躍於媒體邏輯,深諳輿論操作與羣衆心理,懂得如何以簡明語言傳遞複雜理念,也懂得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中創造焦點。這是她在主席選戰勝出的關鍵,也是她未來對抗民進黨的有力武器。
她善於即時應戰,常能在電視辯論或社羣媒體上以一敵百。這種輿論戰能力是國民黨多年來最欠缺的武器。她未來若能組建具有策略思維的媒體作戰團隊,讓國民黨重新掌握議題設定權,應可翻轉藍營的形象與話語權。
在過去選舉中,民進黨迭以「恐中」、「抗中保臺」等簡化口號,主導情緒場傷害國民黨。鄭麗文若能發揮文宣力量,以理性分析反制情緒操作,讓政治辯論迴歸事實層面,或可使國民黨不再只能捱打,而能在輿論戰中主動出擊。
▼鄭麗文的崛起,意味着國民黨將主動改革,重建理念,促動政黨板塊轉移。她的特質與能力,讓人看見這個政黨仍有重生的可能。(圖/記者湯興漢攝)
讓國民黨重新成爲「有靈魂的政黨」 這個百年政黨將迎來新的世紀篇章
臺灣政治進入三黨鼎立的新格局後,如何整合在野力量,共抗民進黨的鴨霸,成爲能否重返執政的關鍵。鄭麗文的跨黨派經歷,有利於她以中道整合者姿態出發的政治人物。她瞭解民進黨的政治謀略,也理解民衆黨的年輕族羣思維,或許更能以務實方式推動藍白合作與在野協調。
她上任後的首要訊號便是「團結」,不僅團結國民黨,更要團結整個在野陣營,乃至全臺灣。她明確表示:「國民黨要強大起來,不是爲了權力,而是爲了讓臺灣不再被撕裂。」這樣的政治語言,不僅能修補藍營與白營之間的猜忌,也能吸引中間選民迴流。她的領導方式注重溝通,而非權謀算計。這樣的風格有助於整合在野,形成聯盟。
攘外先要安內。國民黨長期深陷派系糾葛與權力慣性,導致黨務運作缺乏效率與方向。鄭麗文不屬於任何派系,不依附財團或地方勢力,這使她有能力超越既得利益,推動真正的內部整合與制度改革。
她主張黨務必須「去派系化」、「專業化」、「透明化」,建立以理念與政策爲核心的競爭文化。她提出要建立智庫型決策中心、改革提名制度、公開財務運作,並加速年輕化佈局。這些措施若能落實,國民黨將能銳氣煥發,戰力倍增。
她的改革理念不僅針對組織,更延伸至精神層面,讓國民黨重新成爲「有靈魂的政黨」,讓黨員相信他們不只是選舉工具,而是理念共同體。這是讓國民黨進行思想武裝而提升戰力的必由之路。
國民黨黨員結構老化,欠缺年輕與中間選民的支持,而且長期以來,國民黨被視爲「菁英政黨」、「權貴政黨」,難以與庶民共鳴。鄭麗文不靠家族、不靠財團、不靠派系,而是靠個人努力與理念累積政治資本,這樣的平民形象與親民風格可爲黨注入一股真實的庶民氣息,拉近距離,廣結民心。
她的演說常以生活語言談政治,不使用艱澀理論,而強調民生痛點,這讓選民覺得她說人話、做實事。在南部等藍營弱勢區,她的庶民特質尤其具有穿透力,代表了一種新的藍色氣質,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從人民出發的政治。這正是國民黨不如民進黨的地方,她若能促進黨內上行下效,應可刷新國民黨形象。
國民黨與主流民意的一個落差,也是最被攻擊的弱點,就是「親中形象」。鄭麗文選擇正面迎戰,而非閃避。她強調:「我們捍衛的是中華民國憲法下的一中,這是我們的主權框架,也是和平基礎。」她提出「兩岸同屬一中、中華民國一中憲法」的論述,主張恢復兩岸交流對話,在對等尊嚴下開創「百年和平基業」。她認爲,和平不是屈服,而是戰略。
這樣的表述既堅守國家立場,也展現理性務實的態度。她以「和平中華民國」作爲國民黨新旗幟,試圖扭轉「親中污名」,讓國民黨重新與主流民意接軌。這不僅是戰略修辭,也是理念的更新,有助於國民黨建立愛臺的主體性論述。
鄭麗文或許不是圓熟的政治人物,但她給人感覺真誠的;她或許不是老練的權謀家,但她擁有改革的勇氣。她代表的不僅是一位女性領袖的崛起,更是一種國民黨庶民精神的再生,是可以託付的穩健力量,可以化解兩岸的對立,確保和平。兩岸關係的重建應是國民黨的強項而非弱點,她的挑戰在於能否說服民衆接受新論述,放心國民黨絕不會在兩岸關係中損害臺灣民衆的利益。
另外的嚴峻挑戰,在派系阻力與輿論壓力下,她能否促使各方一心一德?她堅守改革初心?能否真正凝聚世代共識,讓青年重新相信藍營?若她能成功推動內部整合與轉型,重建兩岸論述與社會連結,國民黨或許真能在2028年重返執政。
她在勝選後的宣言中說:「國民黨要強大起來,不是爲了權力,而是爲了讓臺灣不再被撕裂。2028年,我們要讓中華民國再度光榮。」這句話,既是政治誓言,也是時代呼喚。
鄭麗文的崛起,是國民黨的一次集體試煉。她從異端變核心,從孤軍奮戰到帶領團隊。她代表的是國民黨重新尋找生命力的努力。國民黨若能在她的帶領下重新獲得人民信任,這個百年政黨或許將迎來新的世紀篇章。
鄭麗文的領導潛力,不僅在於她的能力與理念,更在於她喚醒了一個沉睡政黨的可能—那是國民黨重生的起點,也是臺灣政治理性迴歸的契機。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