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主動式 ETF 有何特別之處?一文帶你認識

主動式ETF即將上路,這個新投資工具跟以前的ETF跟共同基金有什麼不同呢? 聯合報系資料照

能一次入手一籃子股票的ETF已成爲臺灣股民的熱門選擇,而今年即將上路的主動式ETF也被業者與主管機關寄予厚望,希望能夠「主動出擊」,以更靈活的操作爲投資人打造出更出色的績效。主動式ETF由野村臺灣智慧優選主動式ETF(00980A)作先鋒,於5月5日掛牌,首日收9.9元。

主動式ETF究竟是什麼,與過去的ETF有何不同?《經濟日報》在此爲您介紹,讓您對未來即將上路的投資工具有更多認識。

重點馬上看

從指數基金到 ETF

爲了知道什麼是主動式ETF,或許需要從什麼是ETF,以及ETF的前身開始說起。

1993年,SPDR S&P 500 ETF(美股代號:SPY)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了,這是世界上第一檔ETF,而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ETF是VOO,這兩檔ETF有一個共同點:它們追蹤的都是標準普爾500指數(以下簡稱「標普500指數」)。

然而,早在這兩檔ETF之前,約翰.柏格(John Bogle)就在1975年創辦了先鋒領航集團(The Vanguard Group),並在1976年發行了全球第一支追蹤標普500指數、且一般投資人也能參與的指數型基金(即現在的Vanguard 500 Index Fund),這檔基金在當初不被仍然相信專業經理人的操作能力的華爾街看好,但最終靠着長期擁抱整個市場與低廉的管理費用,爲散戶提供了以低成本賺取整個大盤績效的方法,其長期績效甚至打敗了衆多共同基金,約翰.柏格藉此不僅成了指數型投資之父,更成了巴菲特所說的「投資人的英雄」。

但在1992年,當未來的ETF之父Nathan Most提議將先鋒領航集團指數型基金ETF化時,柏格不太認同,因爲他認爲ETF便於交易的特性,容易扭曲指數化投資的本意,並給予投資人以投機、買低賣高的心態進行短期操作的誘因,並在日後以「TIF」(Traditional Index Fund,傳統指數型基金)一詞與ETF抗衡;事實上,先鋒領航集團直到2001年、約翰.柏格退休後,才發行了自己的ETF。

雖然對ETF抱有疑慮,約翰.柏格並不反對投資人持續買入並長期持有指數型ETF,並表示,今日ETF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爲Nathan Most的努力。

主動式 ETF 怎麼個主動法?

透過回顧指數型投資之父約翰.柏格與ETF的故事,可以得知ETF的誕生實際上始於讓基金便於在市場上交易的念頭。事實上,ETF的全稱「Exchange Traded Fund」的意思就是「可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並不直接等同於約翰.柏格提倡的被動投資或指數型投資;換句話說,雖然即使是英文也以「actively-managed ETF」與傳統ETF作區分,但ETF自一開始就只是指能夠以股票形式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基金。

也因此,所謂「主動式ETF」就是爲了讓傳統的、由經理人主動操作的基金,能夠與現行所謂「被動式ETF」一樣,能在交易所進行買賣,讓投資人有更便利的管道投資基金。

與傳統的共同基金目的相同,主動式ETF希望能以基金經理人主動管理投資組合應對市場波動或讓特定產業曝光,贏得超越市場報酬的表現。而除了便於交易外,主動式ETF與共同基金的另一大差異在於透明度,前者與現行ETF相同,須在每日開盤前於公告全部持股,後者則是每月揭露十大持股、每季公佈全部持股。

基金經理人怎麼看主動式 ETF?

根據部分基金經理人的說法,臺灣自2021年以來颳起ETF旋風之後,即使共同基金經理人每天努力研究產業、盯盤選股,好不容易負責的基金終於打敗大盤,最終卻因爲規模比不上單純複製大盤、無須費心操作的ETF經理人,而拿到較少的獎金。

舉例來說,與「國民ETF」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同天誕生的「國泰高股息基金」,即使靠着不受指數限制、由專業團隊操盤,贏得了勝過00878的績效,但在規模上仍與00878有着至少26倍的差距。

雖然對投資人來說,主動式ETF不過是提供一個更方便投資基金的管道而已,但以基金經理人的角度來看,主動式ETF讓共同基金經理人能與傳統ETF站在同個擂臺,除了能夠立即且隨時地接觸全臺所有投資人外,透過提供更方便的管道供投資人取得主動式基金經理人專業操盤的投資效果也是一大亮點,這些特點都有望使規模快速擴大,從而降低內扣費用。

金管會怎麼看主動式 ETF?

金管會認爲,開放主動式ETF後有三大效益,一、提供投資人多元投資商品,二、平衡國內主、被動基金市場發展,三、拓展資產管理業者的業務動能,累積經理人主動投資管理的資源和能力。

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以「制式便當」與「餐廳」比喻被動式ETF與主動式ETF,前者內容固定,後者則是由廚師買菜料理,讓投資人不必奔波於市場。

金管會亦規定,主動式ETF須在每日開盤前於基金公司與證交所網站公告該ETF所有持股比重與投資組合,以避免資訊不對稱與折溢價狀況,且目前只開放主動式股票與債券ETF。

市場擔心每日公告主動式ETF的投資組合會造成跟單或衍生持股集中度疑慮,對於這點金管會表示,主動式ETF「全透明」是各國趨勢,且由於是在開盤前揭露持股情況,也就是說揭露的是前一天的持股,跟擔風險較低。

(資料來源:記者廖珮君、楊筱筠、王奐敏、臺灣證券交易所)

延伸閱讀

主動式ETF來了!比傳統ETF更猛,管理費比你熟悉的基金更便宜,中小型股恐震盪加劇...效應全解讀

主動式 ETF 將躍投資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