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從「黑色半導體」到「綠金」風暴!海苔飯捲與抹茶如何征服全球又引爆危機?

海苔飯卷示意圖。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產業的版圖上,一種新的出口明星正悄悄崛起。它不來自晶圓廠,也與高科技無關,而是源自人們餐桌上最尋常的味道。這項被稱爲「黑色半導體」的產品,正是日常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食物——海苔飯卷。

「黑色半導體」不只是名稱上的巧思,更是一種經濟現象的象徵。它代表着那些看似平凡的商品,正被重新定義:以技術、文化與品牌爲武器,從地方特產躍升爲全球戰略商品。從海苔飯捲到抹茶,日常飲食正在轉化爲國際市場的新競爭力。

在南韓,長期主導出口的向來是晶片與汽車,但近年另一項不起眼的產品——海苔,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韓流文化席捲全球,帶動韓式飯卷(Gimbap)風靡各地,這項最日常的食物因此獲得「黑色半導體」的稱號。

根據南韓海洋水產部統計,2024年海苔出口額達到9.97億美元,年增25.8%,佔全國海鮮出口近三分之一。南韓目前掌握全球七成市佔,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是主要進口國。從沿海漁村到自動化加工廠,海苔產業已形成完整的出口鏈,成爲繼半導體之後支撐南韓經濟的新力量。(延伸閱讀:「黑色半導體」風靡全球 成南韓出口要角 佔全球市佔高達七成)

《非常律師禹英禑》中象徵陪伴與支持的飯卷。 圖/翻攝自Netflix

在這場海苔出口熱潮背後,真正推動浪潮的,是一卷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海苔飯卷。原本是韓國家庭中最日常的便當料理,如今卻成了帶動海苔跨出國界的文化載體。

例如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象徵陪伴的飯卷片段,海苔飯卷不再只是普通的食物,而是韓國生活方式、家庭記憶與溫度的象徵。

這股風潮也獲得時代助力。疫情後全球外帶飲食需求大增,消費者開始尋找更輕盈、快速且具文化辨識度的餐飲選項。憑藉中央廚房、冷鏈物流與標準化生產,韓國食品企業得以把飯捲包裝成「可規模出口的即時料理」。

動畫電影《獵魔女團》中角色大口吃飯卷的畫面,也曾在社羣掀起模仿熱潮。 圖/翻攝自網路

於是,一卷原本在韓國再普通不過的飯卷,走上了國際超市冷凍櫃、便利店架上,甚至成爲海外年輕人社羣挑戰影片的主角;包括動畫電影《獵魔女團》中角色大口吃飯卷的畫面,也曾在社羣掀起模仿熱潮。

海帶養殖面積擴張、海外需求爆量,加上海苔出口價格走高,讓「黑色半導體」在外熱銷的同時,國內零售價格一年跳升逾三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然而,當海苔在國際市場風光之際,韓國本土卻出現另一幅景象——海苔飯卷店接連歇業。這項曾象徵庶民味道、國民記憶的經典料理,正面臨成本飆升與市場重新洗牌的壓力。

首先是原料價格飛漲。海帶養殖面積擴張、海外需求爆量,加上海苔出口價格走高,讓「黑色半導體」在外熱銷的同時,國內零售價格一年跳升逾三成。加上蔬菜、醃漬料、蛋白質食材與人工成本同步攀升,飯卷門市的利潤被一步步侵蝕。昔日用銅板價格就能享用的庶民小吃,如今動輒突破3,000韓元,讓不少消費者感嘆「國民美食變奢侈品」。(延伸閱讀:1分鐘看世界/日本不良天候衝擊 海苔產量銳減)

便利商店以規模採購與標準化流程壓低成本,推出百元韓元級飯卷,對忙碌的學生與上班族而言更具吸引力。 圖/擷取自TODAY 看世界

其次是通路競爭改變版圖。便利商店以規模採購與標準化流程壓低成本,推出百元韓元級飯卷,對忙碌的學生與上班族而言更具吸引力。大量客流因此移轉,大型連鎖飯卷品牌也難以抵抗成本壓力,利潤明顯下滑,門市數量開始縮減。即便是南韓最大的飯卷連鎖「飯卷天國」也難以倖免,在成本飆升與競爭加劇下出現獲利驟降,成爲產業艱困轉型的象徵。

飯卷天國。 圖/擷取自TODAY 看世界

最後是飲食文化本身的轉變。健身風潮與減糖飲食崛起,年輕族羣減少攝取大量米食;而勞動密集、備料繁複的傳統飯卷店,也因後繼乏人面臨退場潮。對許多韓國人而言,海苔飯卷不再只是滋味與記憶,更是一種無法被複制、卻正在消失的街角日常。

在出口曲線刷新紀錄之際,國內市場卻呈現另一場冷熱交替。南韓海苔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暴露出全球化與內需消費結構變動下的矛盾——一項被世界熱烈追捧的國民食物,反而在起源地面臨萎縮與替代的考驗。

抹茶在 TikTok、Instagram 等平臺爆紅,「#MatchaTok」累積數千萬觀看。 圖/大倉久和大飯店提供

全球飲食潮流正從街頭小吃一路推升到供應鏈戰略層級。繼海苔飯卷在國際社羣平臺掀起模仿熱,抹茶也在 TikTok、Instagram 等平臺爆紅,「#MatchaTok」累積數千萬觀看,沖泡教學、評比與甜點影片不斷出新,使這項原本深植於日本茶道文化的傳統飲品,轉化爲全球年輕世代的生活風格象徵。

而抹茶之所以能夠掀起一波熱潮,除了社羣的推波助瀾之外,專家與媒體近年將抹茶標榜爲較咖啡更穩定的提神選擇(抹茶咖啡因約70 mg,常見一杯咖啡約100–200 mg),並強調其中的抗氧化劑可促進心血管與腸道健康、加速代謝;同時茶胺酸(theanine)被視爲能提升專注且降低咖啡式急速起伏的副作用。這使得抹茶在追求健康、儀式感與「好看好拍」的年輕消費者間迅速擴散。

抹茶在追求健康、儀式感與「好看好拍」的年輕消費者間迅速擴散。圖/擷取自TODAY 看世界

《經濟學人》指出,日本作爲全球最大抹茶生產國,2023年茶葉出口額年增33%,全球抹茶市場規模達42.4億美元,預估到2029年仍將成長逾五成。

疫情後,日本成爲報復性旅遊首選、日圓走弱更吸引大量海外觀光客涌入京都宇治等茶產地。抹茶專賣店開門不久即被掃貨,部分店家甚至實施限購。社羣推動+觀光發酵,使抹茶需求在兩年內急速升溫,供給完全追不上需求。(延伸閱讀:日本京都宇治抹茶掀爆買潮 店家祭出限購措施)

抹茶的製程高度工藝化,培育人才與技術需多年累積。 新華社

然而,風潮帶來的不是單純只是榮景,而是資源挹注與供應緊繃並存的矛盾。抹茶的製程高度工藝化,採用遮蔭培育的碾茶(tencha),需人工剔除葉脈,再以精密磨石粉碎;培育人才與技術需多年累積。如今極端高溫多次損害茶樹產量,日本茶園數量在20年間減少至四分之一,農村人口老化、缺乏接班人,使產能擴張受限。

就在需求暴衝之際,供應吃緊的狀況也浮現。美國洛杉磯新開幕的抹茶專賣店 Kettl Tea 原本陳列25款抹茶,但多數品項很快售罄,店家甚至時常得向顧客道歉「沒有貨」。抹茶在西方從飲食元素躍升爲生活風格後,市場規模在短時間內加速擴大。

這種現象導致產地端難以跟上。日本埼玉縣茶農坦言,因高溫影響採收、製程耗工且技術門檻高,加上缺乏接班人才,產能無法即刻提升;美國提高日本茶產品關稅,更使供應緊張與成本壓力加劇。(延伸閱讀:社羣媒體掀全球抹茶瘋 日本茶園供不應求)

抹茶帶動的不只是觀光與飲品銷售,更形成「綠色經濟」現象。圖/擷取自TODAY 看世界

抹茶帶動的不只是觀光與飲品銷售,更形成「綠色經濟」現象。部分店家價格調升四成、海外訂單暫緩、消費者甚至出現「抹茶搶購潮」。這股風潮讓地方飲食一夕跨入全球供應戰,同時暴露生產韌性的缺口。

南韓海苔與日本抹茶的經驗已清楚表明一個趨勢:原本屬於家庭餐桌與地方生活的日常食物,經由社羣擴散、影視曝光與觀光迴流,能在短時間內被放大爲具體的出口動能,甚至成爲國家級的「戰略商品」——海苔被冠以「黑色半導體」,抹茶則在全球市場掀起消費狂潮。這種轉換帶來的,既有可觀的經濟利益,也有不可忽視的結構性成本。

當地方飲食成爲國際商品,風光之外也伴隨失衡與中斷風險。最終,這場潮流並不只關乎文化輸出,而是一項考驗:如何在產業規模與傳統價值之間維持平衡,正是當前飲食產業與文化傳承共同面臨的課題。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編譯陳苓)

延伸閱讀

超市日銷百萬卷 壽司在美普及有原因!老店卻憂慮一事

臺灣抹茶王的逆襲!最慘剩101元,如今營收8,000萬,還開到美國鳳凰城

日本京都在地人:我們像是住在佈景裡的臨時演員!千年古都只爲旅客服務 投資熱潮如何改寫這座城市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