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會資源 拓展就業渠道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各地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持續探索用更多技能幫扶與就業支持,助力臨時遇困人員擺脫困境、改善生活。

7月,31歲的阿軒(化名)來到廣州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此前,他從事電商行業多年,因公司效益不佳選擇了辭職。沒想到,之後很長的時間,他一直找不到工作,生活倍感壓力。

“根據您已經掌握的技能,我認爲可以選擇物流崗位。”“我更想去做餐飲,學點新技能。”經過溝通,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與阿軒確定了求職方向,併爲他介紹了周邊大型商業體和主要商圈的餐飲崗位招聘信息。

在救助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阿軒很快帶來了好消息,他在附近餐廳成功應聘。入職報到前,救助站工作人員不僅爲阿軒準備了必要的生活用品,還幫他對接社會組織申請了慈善資金。入職後,阿軒向救助站寄來了工作照,上面的他喜笑顏開,透着對今後生活的憧憬。隨照片而來的,還有一封言簡意賅的感謝信:“你們的熱情幫扶,讓我們這些有需要的人,心裡更暖了。”

阿軒的故事,是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幫扶臨時遇困人員的縮影。近年來,該站積極構建“一基地”“四平臺”服務體系(即就業技能培訓基地、就業崗位接入平臺、就業一體自助平臺、市內招聘協作平臺、愛心企業幫扶平臺),協助解決受助人員就業難題。

“我們制定並錄製了快遞、養老、洗車等30門就業技能培訓課程,在站內建設有直播、電工、保潔等7個就業技能實操區,定期組織受助人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與實操訓練。站內還打造了就業幫扶功能區,配置AI智能求職機、自助服務一體機等智能終端設備,一站式爲服務對象提供崗位查詢、簡歷製作、在線投遞等多項服務。”廣州市救助管理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我們還協調市人社局開通‘救助站就業幫扶’專屬管理賬號,聯繫人才市場、愛心企業、職介所等,爲受助人員提供定製式推薦就業服務。”

在江蘇蘇州,蘇州市救助管理站正用“救助+就業”幫扶項目,爲有就業意願的臨時遇困人員與用工企業搭建橋樑。

今年19歲的四川小夥兒小隆(化名),不久前獨自一人來到蘇州闖蕩。由於缺乏求職信息和相關資源,再加上不慎丟失了身份證件,讓他在找工作時四處碰壁。於是,小隆選擇來到蘇州市救助管理站尋求幫助。

在瞭解小隆的訴求後,該站工作人員先協助他聯繫了公安部門補辦證件。同時,根據小隆交流過程中展現出的性格開朗、溝通能力良好、不怕吃苦的特質,工作人員在與小隆達成一致的基礎上,爲他爭取到多家外賣平臺的面試機會,並藉助“蘇州地區就業幫扶中心”的平臺優勢,幫助小隆順利通過某外賣平臺的崗前培訓,成爲一名外賣騎手。

半個月後,救助站工作人員在回訪中瞭解到,作爲非本地的新人騎手,小隆因對配送區域不太熟悉,導致訂單配送效率較低,收入受到一定影響。於是,工作人員主動聯繫某外賣平臺,建議平臺爲小隆安排一些經驗豐富的騎手分享訣竅,迅速幫助小隆提升了配送效率。

依託“需求及能力評估—就業資源鏈接—跟蹤服務回訪—服務質效評估”的閉環機制,蘇州市救助管理站時刻傾聽用工企業及臨時遇困人員對就業幫扶服務的意見建議。同時,爲更快實現人崗匹配,該站還優選部分用工企業開展協作,針對因年齡、技能、境遇等因素被就業市場邊緣化的臨困人員,由用工企業組建專業帶教團隊爲其開設定製化崗前培訓,以此提升其職業技能和適應能力,讓“臨時工作”變成“穩定生計”。

“2025年以來,我們已爲141人次提供就業幫扶服務,成功爲30名臨時遇困人員實現‘在蘇就業’的心願。同時,我們還精心編制《‘就在蘇州 救有溫度’救助+就業宣傳手冊》,通過常態化開展‘春風行動’,進一步提升服務覆蓋面,爲更多臨時遇困人員提供精準、及時的幫扶。”蘇州市救助管理站相關負責人說。

各地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的務實舉措,正爲臨時遇困人員鋪就“就業快車道”。

在浙江,麗水市救助管理站主動對接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定期邀請就業輔導專家上門指導,爲受助人員篩選適合的崗位;印製就業幫扶服務卡片,標註勞務市場地址和交通指引,引導受助人員關注就業信息;爲有需求的臨時遇困人員提供交通、住宿支持,對行動不便者安排救助用車,保障其前往就業市場。

在雲南,昆明市民政局、市人社局整合多方資源,在昆明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設立臨時遇困救助對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站,將職業技能培訓納入救助鏈條。

日前,天津市救助管理站迎來了一位名叫小剛(化名)的求助者,在站內照料期間,工作人員瞭解到小剛有就業意向及需求後,立即與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線上對接,並根據小剛的條件及要求,幫其應聘了河東區某政府機關保安崗位。

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站制定了“救助+就業”專項服務六步法,通過主動識別受助人員的就業意願,幫助受助人員找到合適崗位,並陪同面試上崗,提供全流程服務。

“我們希望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拓展就業渠道、優化服務流程,幫助受助人員實現從基本生活保障到穩定就業、迴歸社會的根本性轉變。”這位負責人說。

(記者 任歡 楊桐彤)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