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透露積極的財政政策怎麼看?政府舉債近12萬億創新高,降準較降息或率先落地

財聯社3月5日訊(編輯 李響)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財聯社梳理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財政政策、地方債務等表述。今年財政赤字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三項關鍵財政政策指標均悉數上調,此外,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相比2024年增加超過2.9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也在明顯提升。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表示,從取向看,這是我們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爲“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宏觀政策組合就是要向全社會傳遞清晰有力的宏觀政策信號。

中央赤字規模或達到4.86萬億,降準較降息或率先落地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把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華創固收首席周冠南表示,在當前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的環境下,預計目標赤字規模或繼續向中央政府傾斜,今年預計中央赤字佔比將提升至86%,“2020至2024中央赤字佔比分別在74%、77%、79%、81%、82%,在今年地方赤字安排小幅提升至8000億元,中央赤字規模或達到4.86萬億”。

此外在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債增發方面,今年同比分別提升了3000億元至1.3萬億元和5000億元至4.4萬億元,還將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額度落實或按照各大行資本充足率情況進行安排。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指出,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曾部署“一個提高、兩個增加”,即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這三項關鍵財政政策指標悉數上調符合市場普遍預期,也顯示今年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正在逐步加碼。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較兩會上“積極飽滿”的財政數據,穩健寬鬆的貨幣政策描述則過於平淡,“適時降準降息”、“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等表述也讓市場對於去年四季度以來經濟逐步好轉下,降息的可能性已有所下降。

民生證券分析師陶川表示,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4月2日開始徵收對等關稅,以關稅爲代表的外部“不確定性”已近在眼前,降準等總量工具或已迎來“適時”落地窗口。在陶川看來,近期國內利率、匯率風險均有所緩釋,尤其是此前“搶跑”的國債利率普遍回調再度爲貨幣寬鬆留出空間。“年初以來政府債供給壓力顯著上行,以降準爲代表的總量操作或率先落地”。

政府債務新增資金超2.9萬億元,資金安排將盡可能早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疊加特別國債發行部分1.3萬億,兩者均創下歷史以來新高。據發改委官微顯示,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相比2024年增加超過2.9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明顯提升。

“衡量積極財政政策力度,除了觀察財政赤字率指標外,反映政府投資力度的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也是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實現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手段”,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指出,與去年相比,今年財政政策基調更加積極,體現在力度更大、節奏更快、方式更多、結構更優、與市場的溝通更順、政策間的協同性更高,將發展置於更高的位置。

其中自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後,去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發行1萬億,投向“兩重”戰略“兩新”領域的8個方面共17個具體投向,疊加去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加上結轉額度後實際發行新增專項債券約4萬億元,今年均得到強化延續。

在機構人士看來,今年特別國債在原來的八方面17項重點任務基礎上增加了“大中型灌區、大中型引調水工程以及重點都市圈城際鐵路”這3個投向,疊加專項債採取“負面清單”管理後可用作項目資本金領域從此前10多個擴大至22個,且用作資本金上限比例從此前25%提高至30%,並可用於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或均有利於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

與此同時,財聯社注意到,去年年底國務院推出了10省份(以及雄安新區)試點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並建立“常態化申報、按季度審覈”機制,以推動地方儘快發債,今年前兩個月地方專項債新增發行速度較快,已完成發行約6000億元。

而相較於特別國債因需要地方發改委部門覈驗立項批覆以及國家發改委終審資金分批撥付的特點,今年特別國債尚未發行,有分析人士指出,參考去年首支特別國債於5月17日的發行進度安排來看,今年特別國債首批資金或將於5月底前下達。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表示,今年是我國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論調。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爲"的體現可以從多個方面理解,其中從資金節奏上看,要儘可能早落地,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體現,有的政策看準了就要做,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儘可能發揮政策的最大效能。